第三百九十三章 空战(第4/7页)

可曹端要的就是这个回答,在方才已经推演出的数十种可能中,张宇初并未逃脱必输的结局。

曹端开口说道:

“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不耐使子孙皆为孝善,子孙孝善,是家兴也,而百姓平安,是国昌也。

然昌必有衰,兴必有废,此乃天时,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故而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此善恶之实,未言苦乐之效也。

家安人乐,富饶财用足也,富饶者先祖之德厚所致,非贤惠所获也。

人皆知富饶居安乐者命禄厚,而不知国安治化行者历数吉也。”

曹端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治国就跟管家一样,开国明君就像是家族里的慈父,但是有兴盛就有衰落,这是老天注定的,不是德行所能干扰的。德行能影响什么呢?德行能影响的是后代的家底,一个国家的德行教化,就跟某个有钱家族安居乐业一样,这些钱不是因为他们贤惠而获得的,而是先祖(开国明君)的“厚德”给他们攒下来的。

由此就彻底反驳了张宇初关于三代开国君王以武力谋取国家的观点,而是说三代开国君王建立国家,是因为之前的明君所建立的国家的德行不够“厚”了,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德行是不够的,还得自己修德,从而又一次印证了刚才曹端自己的观点。

张宇初的眼皮突突直跳,曹端的强大超出了他的想象,真是后生可畏。

如果曹端没防备,自己当然能把他拉到心性论里,用“俺寻思之力”暴力破解,可眼下曹端以“德力之辩”平替了“王霸之辩”,又化用道家的理论定义了德的同时,化解了他关于“三代先王也用力”的诘难。

——曹端终于拿出了他的撒手锏。

“故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之致。

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局当治,恶人不能乱。

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

晋文修文德,徐偃行仁义,文公以赏赐,偃王以破灭。

文德与仁义同,不走与不恐等,然文公得福,偃王得祸。

盖由修德不避时祸,却可荫庇后代尔,今亦如是也。”

曹端很肯定地告诉张宇初,修德确实不一定能见到眼前的功效,但对于国家来说,这就是可以使后代长治久安的办法,一时的祸患不能用来否定修德无用,修德,尤其是修“厚德”,才是实践“仁”最好的办法,而非使用暴力。

一句轻轻的“今亦如是尔”,便是藏了无数杀招。

张宇初黑胖的脸上已然见汗,他丝毫不怀疑只要他反驳,曹端就会把老朱给抬出来。

这可怎么办?

“坏了,姜圣没教这招怎么破啊。”

现在张宇初由于步步被动,已经彻底被逼到了死角。

辩驳到了这般局面,眼下想要嘴硬,非得说修力比修德对于实践“仁”的作用大,那是不可能的。

可要是承认修力的作用大于修德,又完全站不住脚。

没办法了,张宇初再次祭出了他最后的手段,“俺寻思之力”。

张宇初嗓音有些暗哑地说道:“以力兴王之君,必有以服天下之心,而后可以成天下之业。”

这跟高逊志的论点是一样的,只不过正好反过来。

如此一来,从心出发,俺寻思用武力建立王业的君王,肯定是有让天下顺服修德的心的,所以才能成就让天下顺服修德的业……也算是自圆其说吧。

但正所谓聪明人不会见人掉坑还跟着掉,曹端眼见张宇初故技重施,怎么可能还会上当?

曹端这次根本不论心,只论迹。

“汝谬矣!太宗除隋之乱是力,致治之美是德,太宗玄武门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如何?德力两分,施仁义行王道皆是修德之故,何谓以人心行力,故使天下顺服修德?岂不为自相矛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