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寻思(第4/7页)

张宇初的办法确实很流氓,用主观唯心主义的魔法打败客观唯心主义魔法。

你还讲客观事物的道理,我只讲“俺寻思”。

这种命题,若是让高逊志心平气和地钻研个把月,或许能想出来对策,可眼下沙漏都要走到尽头了,他的大脑却空空如也。

这道题在过去的版本没有解啊!

“说的什么意思?”

听着传话太监的转述,朱棣蹙眉看着台上陷入死局的高逊志,心头却没有半点报复的快感。

……因为他没听懂。

字都能听明白,连在一起是啥意思也大概明白,可为什么高逊志面对“这么简单”的问题却哑口无言,朱棣不理解。

直接说心不能证明理不就得了?

朱高炽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父皇的问题,而是沉浸在了这种奥妙的哲学命题中不可自拔,直到老三怼了怼他。

“哦,哦!”

朱高炽这才反应过来,给父皇翻译。

“龙虎山大真人的意思是说,本心,或者说意识,并不仅仅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那么肤浅,而是意识是‘意之所向皆是物’,也就是说所有外物存在都与人的本心意识的指向有关,而本心意识的指向性便意味着外物的形成过程开始,所以外物就不是‘心外之物’,而是从本质上来讲,是将内在的本心意识与外物链接起来的一种‘意识物’……花不是花,而是我心中的花,我心头意识一念发动,便意味着外物的改变。”

朱高炽的解释当然很富有哲学的抽象含义,但这显然是给朱棣能解释的最清楚的表述了。

换言之,“俺寻思”在心学这座理论大厦里的作用不是“寻思啥就是啥”,而是“寻思”的这个过程只要随着人心的启动开始,那么“本心”与“外物”之间就建立了联系,这也是心证无从破解的原因。

“竟是这般缘故,好!回头朕亲自给大上清宫题块匾!”

台上高逊志已然心神失守,张宇初却得势不饶人。

往日种种被高逊志打败的恩怨浮上心头,如今有了姜星火这个外挂老爷爷的加持,张宇初只想长啸一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道士穷!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张宇初指着已然接近失败的高逊志说道:“高逊志,回头见心,见心明性,明性知理,理就在心中!且随我一片光明吧!”

高逊志当然不会轻易认输,他咬了咬牙,问道:“汝所言明性知理,明性如何知理?”

张宇初自然早有准备,他清晰无误地将姜星火交给他的理论背了出来: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意诚则一片光明。”

如今高逊志已然是知道自己输定了,但强撑着一口气,便是要把这新的心学问个清楚,否则心中念头委实不够通达。

“以心格物,如何致知?”

张宇初起身,羽衣飘然,一边吟诗一边踱步,竟是走出了几分潇洒姿态。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吾心光明,人人皆圣!”

高逊志面如死灰。

“……为善去恶是格物。”

曹端在台下翻来覆去地念叨着这句话。

虽然是头一次听说,但以曹端的悟性,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意思。

在张宇初所提出的新的心学概念里,格物致知更多的是面对心里的念头,格物也就是正念头,把不正当的念头弄正当,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所致的知是自己的良知,而良知则是人的道德本能,本来的心是光明纯净的,人的道德会一触即发,但是会有邪恶的念头来蒙蔽本心,格物就是使不正归于正,致得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