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预热(第2/5页)

金履祥后,弟子许谦继承了其衣钵,随后金华学派传到了许谦的弟子范祖干,也就是刚才浙江监生所提的“纯孝先生”手中,朱元璋曾经向其请教过治国的道理,在洪武年间是有名的硕儒,不过距今已经亡故了二十多年了。

作为如今明初理学界最重要的学派分支之一,金华学派闭关多年的掌门人都被请来亲自出动,理学界对于这次擂台赛的重视,可见一斑。

事实上,汪与立也是跟高逊志一样,是公认只要出面,就要被选上去的人。

此时,那几名金华学派的弟子正簇拥着汪与立,沿着街巷往前面走去。

汪与立在一块大石前停下脚步,转过身来,面朝着前面的一人作揖施礼。

“高太常。”

高逊志同样还礼,而后为汪与立引荐了身边的曹端。

汪与立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已经听说了曹端温茶败徐老的故事,没想到北方学术界竟然出了如此了得的一位人物。

要知道,自从完颜构建炎南渡以来,儒学便是南极重、北极轻,北方燕云、两河等胡化的地域就不说了,即便是关中、河南,也是文脉尽毁,数百年都没振作起来,反倒是南方,文脉犹存,虽然理学在元朝有些衰落,却依旧有不少学术上能挑大梁的人物。

在大明洪武开国确立理学作为官学后,南方的各大学派都开始了重新崛起,这也使得南方学术界随着一次次科举,在庙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张……即便是有“南北榜”后的政策调整,如今的北方学术界也已经没落了,别说像曹端这样能够力压群雄的人物,就是拿得出手的大儒都屈指可数。

汪与立拱手道:“后生可畏。”

曹端连忙躬身回礼:“前辈赞缪,晚辈不敢托大。”

“呵呵,好一个青年才俊!”汪与立爽朗地笑道。

三人互相寒暄一番,便一同往前走去。

“拜见诸公。”

致仕的高官和学术界的大儒们纷纷侧过身避开,一个个面色凝重地还了礼。

高逊志环顾四周,朗声说道:“今日乃是道统之争,吾等虽学识浅薄,但却欲奉献绵薄之力,若对吾等三人代表理学界出战有意见者,现在还可及时提出。”

听着高逊志慷慨的陈述,众位大儒沉默不语。

片刻后,才有一位前翰林院编修轻咳一声,道:“高太常,兹事体大,非同寻常啊。”

这是还在提醒高逊志,怕曹端关键时刻掉链子。

高逊志似乎没听懂,他抬起了头:“义之所在,不得不往。”

这位前翰林院编修皱起眉头,似乎想劝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说话,因为在场不乏聪慧之人,很快就看透了其中的含义。

在场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对高逊志的话,自然心知肚明,不禁面面相觑。

今日第一场就是“义利之辩”。

何为义?

义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强调理想,强调在不同的境遇下能做到以义为本,确立舍生取义的人生目标。

而道统,无疑就是这些理学家不得不维护的“义”。

义之所在,曹端赌上一切来维护,不仅是“不得不往”,更是“非往不可”。

而从事功源头的王安石,到二程,再到继承二程学问各一部分的朱熹和陆九渊,都重视义利之辨,宋儒受到孟子义利观的影响,希望将义利问题作为道德修养的标准,从而能够恢复三代之治,重建合理的庙堂秩序。

放在今天的变法之争的背景上,更显得矛盾尤为尖锐。

此次辩论,争辩的不仅仅是学术,更是庙堂未来走向在道统上的正确与否。

……

这个时间段,距离开始还有不到半个时辰,大约在辰时一刻左右,一侧的楼上突然出现了一道赤金色的身影,正是永乐帝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