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辩经(第3/6页)

黄信等建文帝的支持者,之所以要这么做,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以武力篡位谋逆的永乐帝,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贤君”,不可能任由他们摆布,来实现士绅的治国理想。

所以他们理想,注定会与现实冲突。

黄信继续感慨:“她们原本应该在爹娘的保护下活得幸福快乐,却被白莲教所控制,承担起被人肆意虐待的痛苦与恐惧,这是多么悲凉的事情啊……”

孔希路冷哼了一声,沉默片刻才缓缓说道:“那也是她们自找的,人固有一死,守节而死未尝不可!”

“是吗?”

黄信摇了摇头,平和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理念不同,孔希路本欲驳斥,但此时传来了铜锣声。

“事已至此,争吵无益,先吃饭吧。”

跟其他人不同的是,牢头老王并没有给孔希路打饭,而是带狱卒提着桶略过了他,随后径自离去。

不久后,孔希路的牢门被推开了,两名狱卒端着餐盘鱼贯而入,把菜肴和米饭放在桌上,转身离去。

看着这一幕,李至刚悄悄地别过了头去。

孔希路将一盘菜递到栏杆边上,对黄信说道:“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如此不问食由,只为维系,黄副宪,且吃点吧。”

黄信摇了摇头,并没有说拒绝的理由,孔希路也不强求,放回了桌子上。

“朱子注《论语》云: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麤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依我看来,天理、人欲莫过如此。”

孔希路笑着说道,拿起筷子,慢条斯理夹起一块鱼肉。

他是一个极其讲究的人,吃饭的仪态非常讲究,正如他的祖先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般。

孔希路用筷子挑起鱼刺将其摆放整齐,又仔细把上面残留的鱼皮和令人不适的油脂剔除干净以后,才将鱼肉放进口中,品尝。

这种吃法,是他自己发明的,他觉得既优雅,又符合礼数,简直妙不可言。

就在这时,在官复原职的纪纲的拥簇下,姜星火来到了熟悉的诏狱。

“好吃吗?”纪纲问道。

孔希路没说话,食不语。

姜星火也没催促,就这么站着等对方吃完饭。

孔希路慢条斯理地用手帕擦了擦嘴巴,他倒是没有狂到对姜星火等人视而不见,而是放下手帕,平静地说道:“圣人日命云者,为中人而设也。上智之士,惟义之安,虽日求而得之,然安于义而无求,此乐天者之事也。至于闻有命而不能安之,则每下矣。不知道国师是上人,还是中人,亦或是下人?”

这是孔子关于“知命”的教诲。

孔子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一般人,也就是所谓的“中人”而发的,因为,一般人在得丧之际,难免有所困惑,这时就需要命的理论来解释才能使自己心安,而上智之人做事一切从义出发,对于得丧无所动心,无人而不自得;而中人以下则是即使告诉他命的道理,他也不能做到释然。

孔希路这种辩经最强王者级别的大儒,上来就语带机锋,一语双关。

所谓“知命”,既是变法的命运,也是姜星火的命运,唯独不是他的,显然对于自己的人身安全自信极了,丝毫不怕锦衣卫一刀把他给做了。

面对孔希路的试探,姜星火只是淡淡地说道。

“求之有命,得之有道。”

同样是双关语,既是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反话,意为我所求变法堵上了我的命运,能否成功在于我是否合乎道义,突出了姜星火一贯的思想主旨;同时,这句话也是对孔希路之前在国子监大义凛然的那句“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