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这日不落,我大明就做不得?(第2/3页)

朱棣望着天穹中高悬的冬日,心中涌现出一股豪迈感。

“这日不落帝国,莺歌蓝做的,我大明就做不得?”

姜星火静静地看着朱棣。

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姜星火在刚才和过去的讲课里,已经完全告诉朱棣了。

那么接下来,只有发展工业方面的具体问题了。

朱棣给姜星火大略讲了一遍《变法八策疏》和意图将南北直隶作为两块变法试验田的事情。

“所以,姜先生认为,大明到底该如何发展工业,如何推动变革?”

朱棣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姜星火。

此时此刻,朱棣的自我感觉,仿佛就是茅庐前的刘备,昆明池旁的宇文泰。

恨不得当场来一句,“朕遇先生,如龙得云、如鱼得水,从此后便是摔破玉笼飞彩风,顿开金锁走蛟龙。”

这便是“狱中对”的节奏了。

虽然姜星火没打算跟朱棣玩明主贤臣这一套,但此时终归是到了双方交底的时候。

朱棣,已经表露出了明显地,进行改革的决心。

这显然是姜星火日复一日地讲课,所造成的结果。

而姜星火的最终目的,也是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

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姜星火和朱棣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增强大明的国力。

只不过,朱棣是为了完成自己超越古人的千古一帝之功业。

姜星火,则是为了挽救华夏遭受西洋人欺辱的那个未来。

但在不知道是否会分道扬镳之前,总是该同心协力的。

没有朱棣的皇权支持,姜星火做不成革新大明这件事,反过来说,没有姜星火的理论指导,朱棣对于如何实现工业化,也是野猪吃刺猬,无从下嘴的状态。

“关于大明工业化之我见,主要有以下两点。”

姜星火正色说道:“第一点,在轻重工业分布规划上,要有前瞻性,这是决定了日后工业布局的事情,往后再动,就难了。”

朱棣出声道:“对此,朕也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是否与姜先生想的一致?”

“陛下不妨说来。”

“还是朕与姜先生一起写出来吧。”

姜星火一怔,总感觉这个剧情有点熟悉。

不过眼下倒也不碍事,姜星火干脆拿起那半截树枝,在地上写了起来。

两人分别写好,站起来一看,顿时相视一笑。

——轻工业在南,重工业在北。

“还是殊途同归啊……”

姜星火的心头默默想到,这一次,又是两人的出发点不同,但得到的结果相同。

朱棣所考虑到的轻重工业分布,一定是因为,能制造先进武器的重工业,需要放在他的北方老巢,他才安心,而能够分化瓦解江南士绅的轻工业,则是放在南方人多地少的地方,更有利于他的统治。

姜星火则是完全基于制造要素条件所考虑的,毕竟,有前世的经验可供参考。

重工业,第一,需要煤炭,第二需要铁矿石。

前世德国的鲁尔区,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而对于大明来说,南方不是没有煤铁资源,如果只是追求初步的重工业发展,也足够用了,但就像姜星火刚才说的,这种东西,一旦决定下来,以后就不好大动了。

重工业,自然放在煤铁资源无比丰富的北方,更加合适。

在北方,山西的优质煤炭,如果通过新式道路运输,从井陉道出来后,可以上船走真定府的滹沱河水道,直接运抵天津卫。

而此时的北直隶水系,跟前世还略有不同,从宣府柴沟堡汇聚的西阳河、东阳河,会形成西北-东南的洋河水系,在卢沟桥分流,形成洋河与卢沟河,最终在天津卫西北的三角淀汇聚,经由卫河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