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最后一课(第2/3页)

新歪脖子树旁边的一段墙壁,似乎被重新维修过。

墙壁上面露出了跟其他部分,截然不同的痕迹,而且看起来并不算太过牢靠。

风一吹,还发出了“呜呜呜”的声音。

卓敬提议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还是靠树下站吧,若是墙塌了,砸到人可不好。”

于是四人熟悉地站在树下,地上寒冷,却是不宜再坐了。

这棵新树,旧的枝丫在凛冽的寒风中似乎已经枯死,树干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干瘪藤蔓,显得颇为荒芜。

望着树叶掉光的新歪脖子树,卓老头捻须道:“树独如此,人何以堪,今乃信之矣刘郎老去,孤负几东风。”

不知卓老头是在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亦或是以景喻人。

姜星火今日似乎没有了那种淡漠的理性,反而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心绪。

看着有些感怀的卓老头,姜星火应道:“别有武陵溪上,秦人在、仙路犹通。待前村浪暖,鼓楫问渔翁,此兴谁同?”

这两句,都出自元末词人邵亨贞的《六州歌头》,卓敬所言乃是上阙感怀,姜星火的回应则是下阙结尾的神来之笔。

颇有些刘禹锡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味道。

“树还能活?”

卓敬看着姜星火,若有所思地问道。

“当然能。”

姜星火肯定地答道:“不仅能,而且只要熬过了这个寒冬,待到春风轻抚大地,便可冲天而起。”

“如何活?”

“听我道来即可。”

姜星火微微抬起了头,仰望着天穹上繁密的云层。

天色渐渐阴沉,然而乌云之下,一轮当午红日却正在冉冉升起。

看着卓老头和姜先生打完了机锋,郑和顺势把话拉回正题。

“姜先生,不知这最后一课,要讲什么?”

“讲《国运论》第四卷。”姜星火淡淡答道。

随后,也不待三人提问,姜星火率先向朱高煦问道。

“你可还记得,《国运论》第一卷,都讲了些什么?”

朱高煦作为姜圣开山大弟子,对此自然是背的滚瓜烂熟,他自信回答道。

“记得,讲了制造力就是种植粮食的能力,还讲了制造力决定制造关系,物质地基决定顶层结构,又讲了关于‘王朝周期律’,也就是王朝普遍不超过三百年寿命,根源就在于人地矛盾上的问题。”

这段内容,郑和与卓敬并不太清楚,但姜星火这最后一课,本就是为了解决从《国运论》第一卷就埋下的核心主线。

所以,姜星火也只是让朱高煦替他给两人稍加解释。

一边看朱高煦解释,姜星火一边说道:“之前在《国运论》第一卷,我曾经讲解过一些缓解人地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摊役入亩与化肥、轮作套种,这三种办法,都能有效地延缓人地矛盾的爆发。”

“然而。”姜星火话锋一转。

“无论是减轻自耕农负担,让其更好地进行耕种的摊役入亩,还是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化肥,亦或是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增加单位田地利用率的轮作套种,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姜星火的语气有些低沉:“这些都只能延缓人地矛盾的最终爆发,而无法阻止人地矛盾的爆发。”

听到这里,卓敬从朱高煦转述的知识所带来的震撼中脱离出来,疑惑地问道:“田地有限,而人口代代繁衍生息,却是无限,人地矛盾如何能解?”

姜星火听到卓敬的问题,抬起了头。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这便是《国运论》第四卷的内容了。”

“第四卷名为:农业国与工业国,想象力难以企及的差距。”

……

隔壁密室。

永乐朝六部尚书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