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十一卫(第2/3页)

也就是说,北部防线西段的五个塞王防区里,原本的三护卫由于藩王们都不在封地了,虽然在名义上献还给了朝廷,但现在基本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要派人重新整顿北部防线的原因。

靖难之役,不仅把几大塞王的兵马全都纠缠了进来,而且随着朱棣的二十余万燕军主力南下,现在大明帝国的北部防线东段可谓是极度空虚。

徐辉祖、平安、盛庸等南军名将需要戴罪立功,给朱棣做三件事情当投名状,方才算是真的落地。

第一件事情,便是名义上的整顿原本代王、谷王、辽王防区内的卫所和剩余护卫兵马,充实北部防线。

第二件事,用这些非燕军嫡系将领和部队,在不远的将来,作为朱棣的“刀”去对付一直捏着三护卫不肯献还的秦王和晋王这两大塞王。

第三件事,处理完了秦王和晋王,接着为朱棣北征大漠做炮灰。

朱棣的两个人生信条,在这件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好用就往死里用”。

之所以要在更化变法的会议上提到军队调整,便是因为朱棣作为大明最大的军头,又是刚刚造反篡位得到皇位,整顿军队在他坐稳了皇位后,才是头等大事。

而只有处理好军队的事情,朱棣才能安心推进更化变法。

北方非嫡系军队的事情处理完了,接下来自然是处理南方的非嫡系部队。

“曹国公的使团,已经从日本传回了源源不断的情报,日本国内幕府与诸藩的人口、经济、军力相关虚实,朕已尽皆知晓。”

朱棣先是口头表扬了一下李景隆所率使团的工作,铺开了地图,直接上匕首。

“日本绝非想象中难以攻伐,李氏朝鲜已经将济州岛还给大明,只要避开夏秋狂风,跨海作战不足为虑。”

“故此,为了征伐日本考虑,朕欲在山东布政使司,设立山东备倭都指挥使司,成立备倭军!”

事实上,在洪武时代,为了抵御日本倭寇的侵扰,朱元璋就在山东布政使司设立了一些专门负责沿海防御的卫所。

但由于山东的卫所都隶属于都指挥使司管理,山东又是靖难战火重灾区,如今重建后的山东都指挥使司的军务比较繁重,出现了忙不过来的情况,无法专心为征伐日本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或者说山东都指挥使司自身的资源也不足以支撑这项庞大的工程。

因此,朱棣鉴于山东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将要征伐日本的未来,决定单独设立山东备倭都指挥使司,用来专门准备作为征伐日本的前出基地。

换而言之,山东省出现了两个都指挥使司,但各自负责的任务不同。

当然了,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朱棣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是为了防御倭寇袭扰,所以山东备倭都指挥使司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大。

“敢问陛下,欲如何划分两个都指挥使司的规模和责权?山东备倭都指挥使司的兵员将领又从何而来?”茹瑺小心问道。

朱棣的眉宇间闪过一丝寒意,开口道。

“规模上,山东备倭都指挥使司负责管理登州营、即墨营、文登营,以及沿海水师舰队,每个营管理部分卫所。责权划分上,除了备倭和海防之外的事情,归山东都指挥使司管。”

“登州营负责管理三个卫,登州卫、青州卫、莱州卫。”

“文登营负责管理四个卫,威海卫、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

“即墨营负责管理四个卫,大嵩卫、鳌山卫、灵山卫、安东卫。”

听到这里,几位尚书不由地相视惊疑。

足足十一个卫!

须知道,大明的一个卫,满编制是五千六百人,十一个卫,那就是六万一千六百人,而且,这还是没计算水师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