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试验田(第2/3页)

眼见皇帝面色难堪,郑赐马上坐不住了,阴阳怪气地对黄福说道:“黄尚书莫非以为,陛下要推行的更化变法注定失败?”

“臣绝无此意。”

黄福没有理会郑赐的挑衅,他摇了摇头答道。

“那黄尚书是什么意思?”郑赐穷追不舍。

黄福瞟了眼郑赐,淡淡道:“只是为求万全罢了。”

夏原吉与道衍对视一眼,旋即站出来打圆场:“黄尚书固然是老成谋国之见,只是臣以为,既然要推行更化变法,那便不该在随时可以割舍的地方进行试验,否则与弃子何异?”

“陛下。”夏原吉对朱棣说道:“既然做化肥时,姜师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那么臣以为,更化变法,同样至少也要有两组……当然了,不一定是基础条件相同的两个地区,反而是基础条件不同的两个地区,更具有对比意义。”

闻言,众人皆纷纷颔首。

这便是说,之所以做化肥需要‘实验组’和‘对照组’,就是因为要通过对比才能看出化肥催生的农作物,与无化肥催生的农作物之间的长势区别。

而更化变法的试验田,却天然地就能与旁边没有进行更化变法的区域产生对比。

所以夏原吉才会说,两个作为试验田的更化变法地区,不需要相同。

而是各方面基础条件不同的试验田,更有双重对比的参考价值。

也就是说,试验田本身就能与旁边对比出变法效果的情况下,基础条件好与基础条件不好的两块试验田,同样进行更化变法,互相之间的效果对比,则能够对比出更多的东西来。

这才是对于更化变法而言,更有用的信息。

“以臣所学的经济之道来看,推行更化变法的试验田,第一,不能是朝廷无法实际控制的地区,也就是云贵等土司羁縻区、塞外部族内附区,都不能是更化试验田的选择地。”

夏原吉侃侃而谈:“第二,物质地基和人口条件过差的地方,更化变法没有参考意义,譬如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区。”

甘肃是人口极少自不必多说,仅说河南、山东,按理来说都是人口大省,也都有农耕条件,但现在永乐初年的情况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经历了元朝近百年反复决口泛滥的折腾,本就元气大伤,而随后的元末明初的全国性战乱,河南山东更是重灾区。

更不巧地是,靖难之役期间,南北军双方的战略相持阶段,主要的战线就拉扯在了西起河北真定、中到河南诸府、东至山东德州的这一条弯曲折线上。

无休止的战乱、征粮、招兵、徭役,让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社会经济秩序彻底崩溃,没有一年能好好耕作,更谈不上有什么收成可言。

所以现在河南与山东这两个布政使司,人口离散极为严重,战后重建都来不及,哪还有能力搞什么更化变法?

几位尚书都在原则上同意了夏原吉的观点。

不过在具体的地方上,却是持续争吵不休了起来。

没人敢提“拿苏松嘉湖诸府做试验田”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题,主要的讨论点,集中在广东、江西、湖北这几个人口经济条件都不错,且交通还算便利、距离大明统治中心不算偏远的地方。

眼见尚书们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倾听了很久的朱棣,此时也明白,是自己这个仲裁者出场的时候了。

朱棣轻轻地拍了拍手,尚书们顿时停下了争吵。

“正如诸卿所言。”

朱棣扫视了一眼内阁值房内的众臣,这场会议,已经到了一锤定音的最后阶段了。

“大明,需要变法更化。”

“变法更化,需要试验田。”

朱棣干脆站起身来,在室内负手而立,而大臣们也纷纷跟着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