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工业(第2/3页)

至于为什么大明没推广……

与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他老人家定下的制度也是不无关系的,朱元璋倡导农村男耕女织,种植业才是大明的根本。

老朱的经验是,不吃饱肚子,其他都是瞎扯淡。

所以,纺织业只能当做副业发展,而且农村的灌溉水权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在明代,由水转大纺车引发华夏的第一次工业变革。

言归正传,黄福对海外贸易引起大明形成大规模手工工场这一点,还是认同的。

因为铁血大宋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不是没有先例。

只要皇帝决心搞海外贸易,手工工场业和商业,确实有可能繁荣起来,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几位尚书传阅之时,朱高煦也悄无声息地跟着朱高燧进了房间。

有些出乎朱棣意料,自家的傻儿子竟然没有咋咋呼呼,而是老实地站在了他身后,甚至没要求加个座位。

稍后,几位尚书终于把这封道衍与姜星火的通信传阅完毕。

作为大明帝国官僚体系最顶层的存在,六部尚书,哪怕能力再差劲,也只是相对差劲,而眼界和格局却都是在的。

他们都很清晰地意识到了一点。

更化变法,确实可以扶持出新的受益阶层。

而无论是必须高度依赖皇权与现存庙堂体制的“新贵族”,还是完全可以由部分较为开明的士绅阶层转化而成的“手工工场主”,其实对于大明的皇帝,都是没有威胁的。

……或者说,在他们可预知的岁月里,是没有威胁的。

因为更化变法,并没有修改大明的核心庙堂制度与军事制度。

靠着军队上位的朱棣,依旧牢牢地掌控着大明帝国的军权,有了军权在手,“新贵族”里的军功勋贵,是帮朱棣占领倾销大明商品市场的;宗室成员,则是依附于大明国家资产的代理人。

同时,“手工工场主”也只是帮助皇帝生产手工业商品的工具罢了。

那这么说来,《变法八策疏》里的修改科举制度,恢复荀子的儒家五圣地位,宣传圣王之说,也是为了配合变法,增强皇权的地位……

“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

黄福慨然叹了口气,心头暗道。

道衍看了看几位尚书各不相同的反应,终于开口道。

“诸位,眼下还对刚才蹇尚书所提出的,关于扶持新的得利阶层的问题有疑问吗?”

蹇义沉思几息,随口开口说道:“老臣还有一个疑问。”

“喔?”

本以为道衍掏出了大杀器就大局已定的朱棣,此时也精神一振,问道:“蹇尚书想问什么?”

“既然陛下打算效仿宋朝,大力推动海外贸易,借此实现如宋朝那般富裕,那么老臣敢问陛下,是否又会陷入到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国家财富的争论呢?”

听到王安石这个名字,朱棣一阵脑壳疼。

今天怎么就绕不开这个作古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拗相公”了呢?

这里便是要说一个在场之人都清楚的问题。

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国家财富的争论在于,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司马光主张“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乍一看,司马光这什么花岗岩脑袋一样的守旧派?天下的财富怎么可能是固定的呢?

但这便是要说,在宋朝,经济情况也不是相同的。

相反,北宋与南宋的经济情况差距相当之大。

在北宋王安石的年代,国家虽然大力发展了商业,但主体还是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税以及对应的人头税,当然是固定的。

而王安石的这套主张,跟姜星火的理论还不一样。

王安石的“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指的是通过更化变法,把中间阶层,也就是官吏贪墨的部分,尽量收拢到国家手里,换言之,就是在朝廷的专卖权上来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