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第二个方孝孺(第2/3页)

胡俨点头应道:“是,陛下是九五之尊,天子也,当然是大人……非但是大人,而且是最大的大人。”

“那按照你的理论,朕可不可‘畏’呢?”

朱棣盯着胡俨问道。

“当然可畏。”

胡俨毫不犹豫的回答,并且抬起头来迎向朱棣的目光。

“哈哈哈哈哈……”

朱棣大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充斥着讽刺,同样也充满杀机。

“那你胡俨到底是更畏朕这个大人,还是更畏圣人之言,亦或是天命?”

朱棣再度发难道,语气已经变得冰冷。

胡俨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却始终保持镇定。

胡俨知道,自己惹怒了皇帝,言辞之间稍有不慎,恐怕不仅是自己的命,而是全家全族连命都会跟着丢掉,虽然他为了道统之争他并不惧怕,但这不代表他是会轻易丢弃自己和周围人性命的人。

胡俨跟练子宁、方孝孺还不太一样。

练子宁、方孝孺是忠于建文帝,而胡俨则是忠于圣人之学。

所以胡俨可以接受换个皇帝,只要这个皇帝继续用圣人之学治天下就好,但绝不接受圣人之学也被动摇、篡改。

“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三者都是可畏的威严,不能混为一谈,没有更畏惧哪个。”

胡俨决绝地回答道:“天命的威严,乃是源自于‘天命是万事万物均需遵循的规律’,所以天命的威严跟大人、圣人之言对于人生的威严不是一回事。”

“而大人与圣人之言则属于现世,大人的威严在于权力,圣人之言的威严在于道德。”

“这三者都是需要畏惧的,但正所谓苍天在上,小人不知道天命的威严所在,因而他不惧畏……而小人连天命都不畏惧,那么轻慢德高的大人,蔑视圣人的言论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但是,陛下是大人,不是小人。”

胡俨诚恳说道:“陛下对上顺天应命,靖平国难;对下仁爱百姓、宽宏大量;对中的衮衮大人们,也定能明察秋毫,公平处置。”

朱棣根本不吃这一套,见刚才“三者哪个更令其畏惧”的语言陷阱,胡俨没有踏进去,朱棣干脆挑明问道。

“既然你说天变足畏,祖宗足法,人言足恤,那就是说更化变法这一套行不通喽?”

说罢,朱棣死死地盯着胡俨。

这一次,朱棣是真起杀心了!

要么更化变法行,要么更化变法不行,没有中间和稀泥的选项。

其实历朝历代变法,无非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统治者本人的权力是否足以推行变法。

第二个,统治者本人是否能从变法中获益,因此有意愿有决心推行变法。

这两个条件,朱棣无疑是都符合的。

朱棣是大一统王朝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皇帝,其本人的能力与心性自不必多提,杀伐果断、无惧无畏。

而朱棣今天之所以表现出来的这般坚决,这么想要更化变法。

说到底,跟姜星火的讲课是密不可分的。

朱棣一节节课听下来,早已充分了解什么才叫真正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说的夸张点、不尊重前辈点,真说“三不足畏”王安石也就图一乐,理论加实践双重证明,还得靠姜星火。

你说天变足畏,那你不妨来看看扭秤实验,了解了解什么叫日心说,马上让你“天人感应”的宇宙观瞬间破碎。

你说祖宗足法,那你不妨来看看太祖高皇帝设立制度留下来的一堆带窟窿的烂摊子,藩王制度、宝钞制度、小吏制度……哪个不是姜星火给“祖宗成法”补上的窟窿?哪个不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更好的实效?

你说人言足恤,摊役入亩收拢江南人心,如今江南百姓丝毫不再留恋建文帝,连儿歌都自发地改成了歌颂新皇帝的善政,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