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受到启发的朱棣(第2/4页)

这些勋贵武臣,抛家舍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朱棣造反做大事,属于高风险高回报,如今又分别替朱棣把控着军队,对朱棣来说,不管从情感还是现实角度,这都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与他大哥相比,朱高煦还有一个优点,身体健康的令人发指……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朱棣刚刚坐稳皇位,正是在巩固皇权的时候,所以朱棣才不急着立太子。

立太子不就是在分自己的皇权嘛。

还是那句话,“实”跟“名”不一样,该干活给朕干活,干得好朕才会考虑给你这个“名”。

但朱棣同样也要考虑到,如果储君之争掀起的波澜太大,也同样是对他皇权的威胁。

君不见唐高祖李渊故事?

李建成和李世民互相攻讦,拉拢朝臣武将站队,结果到了最后,忠于皇帝的力量反而少了很多,直接削弱了李渊的皇权。

朱棣自己就是造反起家,自然是引以为戒的。

“外交”这个词,只是朱棣有意无意用来敲打朱高炽的一个引子。

而深层的意思,则是朱棣打算如何处理和平衡朱高炽与出狱后的朱高煦之间的关系。

国与国之间需要均势,皇子与皇子之间难道就不需要吗?

本来这种问题,就是只有朱棣一个人思量的。

即便是道衍,都不好多说什么。

其实来诏狱之前,朱棣对于怎么处理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争储问题,还没有想好。

从本心上看,朱棣是不打算重演初唐旧事的。

换句话说,军队这条红线,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高煦,碰都别碰!

也正是如此,朱棣把朱高煦关于申请率军抹杀女真的请求给驳斥了,朱棣压根就不打算让儿子们得到军权。

但这样一来,本来就不领兵打仗的朱高炽并没有吃亏,可是身为当世第一猛将的朱高煦,无疑是吃亏的,而且是吃大亏!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朱棣才有意把税卒卫交给朱高煦,算作是某种补偿。

可既然不让碰军队,朱棣又不打算太早立太子从而威胁自己的皇权,那么两人又必然会掀起争执。

一般来讲,就是朝臣分别站队,然后党同伐异,打嘴仗、下绊子、攻讦不休。

而这,其实也是会影响朱棣巩固皇权。

毕竟现在刚刚靖难结束,朱棣需要的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统治机器来恢复民生,推行政令,而不是一个互相拆台的统治机器。

所以朱棣就犯了难,怎么才能不碰军队不干扰朝政的情况下,让这俩儿子互相竞争储君之位,自己作为皇帝在上面制衡呢?

今天姜星火的一席话,却给了朱棣很大的启发。

第一个,自然是‘皇帝-太子’的两都分离,朱棣沉思过后,灵光一闪,这套东西也不一定是要皇帝跟太子分开啊,让朱高炽和朱高煦分开不就解决了他的难题了吗?

一个滚去北京,一个留在南京,都不能碰军权。

至于怎么竞争?

在北京的按恢复民生、抵御蒙古、推行摊役入亩等新政来考校,在南京的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只不过因为南北发展水平不一样,肯定是要有个权衡的,至于具体怎么权衡,朱棣也没想好。

第二个,则是均势制衡的方法。

这点姜星火还没有讲,但朱棣相信,这些方法,想来他学会了,直接实践在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应该也是很有效果的。

念及至此,解决了困扰许久的争储难题的朱棣,顿时心情好了起来。

把不安全感转到别人身上。

不错不错。

……

“地缘均势外交,先说所谓外交,我有一个比较个人化,或者说直白一点的定义。”

姜星火说道:“便是明面上通过派遣使者、递交国书、谈判、结盟或毁盟、宣战或休战,暗地里通过刺探情报、挑破离间、策反等等手段进行的对外处理国际关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