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101枚银币(第3/4页)

……

姜星火的手中出现了李景隆遗留的八思巴文银币。

“这枚银币,你猜猜是从哪里找出来的?”

朱高煦自然不知,只是摇头。

夏原吉则回忆片刻,顺着刚才的思路说了下去。

“既然姜先生举了晚唐的例子,那在下献丑,继续梳理一下地方和中央在两税三分法中,财源的差异。”

“请说。”

夏原吉边想边说道:“刚才讲了,盐税、茶税、酒税、青苗钱等收入直接划入中央,两税则由中央与地方共享,也就是说,在晚唐,田税是地方与中央共享的。”

“而姜先生既然说要找出那第101枚银币,换言之,就是排除掉这些旧有的税种。”

这个推论很合理,朱高煦也跟着点头。

“两税三分法推行以后,随着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围绕财利分配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广大税户其实成为这场斗争的受害者,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将个中耗损转嫁到税户身上……唐廷中央不仅长期不更新户籍及个人资产等信息,更是随意加征各类赋税,地方官府亦不遑多让巧立名目非法夺取。”

“这些巧立名目的税种,正如晚唐检校户部尚书李翱所评价:则钱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涌而生也,不取于百姓,将安取之哉?故有作官店以居商贾者,有酿酒而官沽者,其他杂率,巧设名号,是皆夺百姓之利。”

翻译出来便是说,钱财不是天上的雨水,也不是地上的泉水,并非凭空出现的。如果不从百姓身上获取,又从哪拿呢?所以开店的收店税、酿酒的收酿酒税,其他各行各业,也一样巧立名目收税,就是官府在争夺百姓的利。

说到这里,夏原吉顿住了,说不下去了。

是啊,天下各行各业,晚唐地方为了收‘留州’的税,早都想尽办法了。

朝廷还能从哪变出这第101枚银币,留给地方呢?

夏原吉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等待姜星火说出答案。

朱高煦苦笑道:“姜先生,百姓都成穷鬼了,没新的油水可榨了啊。”

姜星火从来都不是一个喜欢吊人胃口的人。

姜星火干脆说道:“我从来就没想过刮穷鬼的钱。”

“不刮穷鬼的钱,地方官府收谁的去啊?”朱高煦费解。

“谁有钱,赚谁的去。”

姜星火的手中出现了李景隆遗留的八思巴文银币。

“这第101枚银币,你猜猜我是从哪里找出来的?”

朱高煦眼角一抽,他忽然有了个念头。

“姜先生是说,士绅身上?”

姜星火轻笑说道。

“这枚银币一正一反,有两个名字。”

“正面,叫做户口累进税。”

“户口累进税,便是针对地方宗族士绅,而非普通的自耕农户,一户人口一旦大于某个正常限度……譬如正常的家族十几口人也就最多最多了,而地方上的豪强士绅,则往往家族里一户就有数十口人。这种有好几户、十几户,加起来数百人的巨型家族,就要累积交税,每一户人口越多,累进缴纳越多,每年都要缴。”

需要注意的是,姜星火设计的户口累进税,绝不影响普通穷人自耕农户,原因也很简单,能维持如此巨大的宗族在地方的存在,就注定了不是普通的穷人。

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是按“户”征税。

而“户”对于穷人和富人,绝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富人养得起一“户”动辄数十人的开销和承担相应的赋税,而穷人的一“户”,最多也就祖孙三代十几口人。

而且,为了防止穷人确实存在一“户”人口多,导致户口累进税给穷人造成负担的情况。

姜星火还留了后手。

朱高煦忍不住问道:“那如果地方士绅不愿意承担如此高昂的户口累进税,打算通过分家的方式来逃税,该怎么办?朝廷总不能不让人家分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