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骗了百官?(第3/4页)

诛九族倒也不必,削爵圈禁一辈子却是少不了的。

朱棣这边定下了决议,金幼孜援笔立就,马上一道委任曹国公李景隆为出使日本使团正使的诏书就草拟了出来,随后朱棣亲手盖上印玺,正式生效。

“老三,明天一早给诏狱送过去。”朱棣淡淡吩咐。

三皇子朱高燧躬身领命,旋即退去。

寝殿的暖阁内,只剩下了朱棣、金幼孜、夏原吉三人。

夏原吉心头一跳,晓得朱棣今晚真正召见他的真实目的要来了。

“夏卿,朕回来的这两天,听说‘大明国债’的事情,在朝野间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说说你知道的。”

“回陛下的话。”夏原吉斟酌道,“臣作为户部主官,也听到了一些同僚和下属向臣反映的情况。”

朱棣端坐以待。

“跟预想的不完全相同,‘大明国债’这件事情一放出风声来,朝野间的第一反应,就是‘户部是不是没钱了’?”

夏原吉这回是真的哭笑不得,他继续说道:“蹇天官还特意告诉我,若是户部真的没钱了,今年吏部的有些钱还可以再缓一缓,不要借了天下人的钱不还,反而伤了民心。”

所谓“蹇天官”,指的便是吏部尚书蹇义了。

蹇义,洪武十八年进士,如果说曹国公李景隆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而淇国公丘福是武臣之首,那资历深厚的蹇义蹇尚书便是文官之首了。

蹇义熟读典故,资历深厚,威望卓著,如今天下方定,又居六部之首,军国大事哪怕不属于吏部的职权,但皇帝和大皇子依旧要依靠其人办理。

至于内阁那几位青年才俊,如今还穿着绿袍、青袍呢,在庙堂大佬们眼中,依旧是皇帝近臣的那种从属者的存在。

真正代表文官们说话的,正是蹇义等各部的资历尚书、侍郎,其中尤以蹇义为尊。

也正因如此,朱棣刚登基那会,朝臣们为了站队,纷纷争先恐后地提议废除建文新政,但唯独蹇义敢谏言:‘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又举例说了几则新政并非一无是处,朱棣不仅没有暴怒,反而听从了蹇义的建议缓缓图之。

“蹇尚书操心的倒是多。”

朱棣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随后复又问道:“化肥仙丹的事情,朕已经多方确保演示绝对不会出错了。”

夏原吉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本来就没什么问题,十拿九稳的事情。

然而朱棣的下一句话,却让夏原吉几乎失态。

“明日去大祀坛的时候,百官不是都要集结在宫城洪武门,然后从南面的正阳门出发嘛,朕的意思呢,到时候夏卿宣布一下,让百官都积极认购一番即将发行的‘大明国债’,给天下做个表率。”

这种得罪满朝文武的事情,为什么指名道姓要我去做?

这件事,本应该由皇帝亲自下旨,或者是大皇子做个托来提议,这样既然是来自皇权的要求,文武百官也不会说什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就当这个月少发了点俸禄呗。

可如果是大臣来提议,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这种当然可以,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永乐帝的鹰,自己这个户部尚书来提议算怎么一回事呢?

须知道,文官集团跟皇帝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既要合作,又要对立,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共同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该维护自己集团利益的时候,所有的文官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

除非像是陈瑛那样铁了心地当孤臣酷吏,那就是自绝于整个文官集团!

自绝于整个文官集团的后果就是,你的所有社会关系,包括父母、亲族、师长、同窗、同僚、学生、下属,都会跟你彻底分道扬镳,这条顺着皇帝心意往上爬的路,只有你自己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