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走向决裂(第4/6页)

赵顼稍稍迟疑片刻,又看向张斐道:“大庭长,是这么回事吗?”

张斐道:“回陛下的话,文公所言甚是有理,依照庭审制度,到时若有河东百姓前来诉讼,只要他们拿出地契,皇庭就必须他们判他们胜诉,并且给予相等的赔偿。至于给不给岁币,此非臣的职责,臣不敢妄言。”

赵顼点点头,又看了看大家。

事已至此,王安石、薛向等一干革新派那是心领神会,立刻站出来表示支持。

司马光他们也陆陆续续表示支持。

虽然大庭长只是冻结部分,但是这钱你要么就全给,要么就不给,少给一点,辽国也是不会罢休的,别到时赔了夫人又折兵。

赵顼点点头道:“那就这么办吧,在此案未结束之前,先冻结与辽国的岁币。”

完了!

这回真是全完了。

这就是要与辽国决裂的节奏。

那些鸽派被这套组合拳打得是毫无还手之力,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回,要是以往,他们肯定会拦住皇帝,劝皇帝以大局为重,但是如今司法在里面搅局,皇帝是躲在司法后面的,他们感觉使不上力,虽然张斐也留了口子,但他们其实已经没得选。

除非他们能够找到证据,推翻大庭长的判决。

他们现在真是恨死了政法分离。

……

而这场看似普通的会议,是必将载入史册,这将会重新奠定宋辽的关系。

大庭长的这个判决几乎是不可逆。

在民间也引发地震级别的效应。

就在当日,京城所有与辽国有贸易的商人和权贵,全部叫停与辽国贸易,已经发出的货,也是立刻派人去追。

谁人都知道,只要冻结与辽国的岁币,那开战的几率将会大幅度提升,这时候将货物送到榷场去,那不是直接送给辽国吗?

当然,许多商人早就在为此谋划后路,他们货物并没有运去雄州耳边,而是运往了登州。

虽然出海是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中间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要知道北境可都没有普及公检法,那边榷场官员,个个都富的流油。

为什么边州官员很多都是鸽派,因为他们控制着贸易,这里面是有着很大的利润。

所以对于商人而言,走海路是非常划算的。

……

然而,商人的动静,在这朝中不少大臣看来,却是非常离谱的。

因为以往若是出现这种情况,百姓是一定陷入恐慌中,他们往往能够借助这一股力量,去迫使皇帝改变政策。

但如今不管是百姓,还是商人,都是非常积极的配合,而没有任何抱怨或者恐慌。

司马光、王安石他们都对这个现象感到好奇,经过一番打探,这才明白过来。

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判决是大庭长为了捍卫百姓的正当权益,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你是为我的利益而战,那我当然是要支持。

就这么简单。

……

然而,这消息很快就传到河北,这场官司由于中间间隔很久,所以是有充裕的时间,在各地发酵的。

如果与辽国开战,这河北一定是重灾区,要知道在此之前,两边百姓可都非常厌战。

但如今这消息传到河北,却导致河北警民士气高昂,没有什么叫苦连天,河北百姓是积极配合皇家警察的工作,如果辽兵南下,他们必须马上到指定的地方避难,可谓是警民一心。

这令范纯仁和苏轼都是瞠目结舌。

其实他们二人的主张,也是更偏向韩琦、王安石、司马光他们,认为此时不是与辽国开战的时机。

那边西夏都还僵着的,虽然局势对宋朝很有利,但要不解决西夏,宋朝只能用一半的兵力去对付辽国。

“我们这位大庭长,真是非同小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