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现学现卖(第4/6页)

“这就是我经常跟陛下提到的专业治国。”

张斐笑意一敛,正色道:“其实儒家治国和专业治国,这二者并不冲突。

就好比建造宫殿,儒家就是建造之前的规划,如规格,大小,高矮,颜色,但是在建造期间,那就不能用儒家,而是要用建造技术,只有精湛的技术,才能够建造出稳固的宫殿。

但之前许多朝代,就混淆了二者,过分去考虑规格、大小、高矮、颜色,往往建造出来的宫殿,就不是那么稳固。

比如说税收,有些时候,对于特定的情况增税,是能够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但若是依照儒家思想,就是不能增税,找不到增税的理由。但若是分析账目,往往是能够得出增税的结果。”

这一番话令赵顼陷入沉思之中,过得好半响,他突然一拍桌子,“说得好,正是此理,以前三司在跟朕讨论财政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儒家思想来看待这些账目,这一个人一个说法,令朕也非常迷糊,朕已经打算,今后让三司和户部专门组建一个分析账目的官署。”

张斐忙道:“陛下圣明。”

赵顼笑道:“多亏有你啊!”

话音刚落,忽听得外面一阵骚动,赵顼抬头看去,但见富弼他们已经来到席位上。

赵顼不禁又向张斐问道:“对于今日的听证会,你怎么看?”

张斐道:“我听说是三司使主动要求的。”

赵顼点点头道:“他说这么做有助于,百姓更加信任税币,更利于税币的发行。”

张斐笑道:“这是对的,其实朝廷发行税币并不难,难就难在大家是否愿意接受这税币。我相信三司使一定有把握拿下这场听证会的。”

……

当富弼他们坐下时,外面也渐渐安静下来。

坐在下面的一位年轻的司法官员,站起身来,宣布这场听证会,将是审理三司的赈济政策。

至于检察院递交的法案,没说是否通过,就连是否审完,都未有给个明确表示。

这立刻引发院外的观众窃窃私语。

猫腻!

一定有猫腻!

其实谁也没有寄望于当场通过,但好歹你得给个说法,你直接跳过去,这里面肯定有不为人知的事。

这在富弼的意料之中,但他也没有办法,他必须得给对方一个机会,立刻传薛向出席。

过得一会儿,薛向带着一个副官来到证人席前坐下,那副官则是坐在他的后面,除张斐之外,其余人还是很讲究这身份地位。

副官跟长官坐在一排,几乎是不可能的。

等到院外彻底安静后,富弼便率先问道:“三司使,根据我们所知,近日由三司、户部、工部一同制定有关旱情的赈济政策,是由三司使主持修订的。”

薛向点点头道:“是的。”

富弼又问道:“而根据这政策上所言,是先由工部在遭遇旱情的州县,布置水利工程,然后再由三司拨钱,户部来执行。”

薛向点点头道:“是的。”

富弼又问道:“为什么三司使要选择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帮助百姓度过灾情,而不是直接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其实古代以工代赈是少数的,开仓放粮反倒是主流的,当然这种开仓放粮,也只能是救一小部分人,同时朝廷也会要求乡绅给予一些赈济。

故此,富弼才会这么问。

薛向回答道:“这是因为国家仓库里面的粮食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选择开仓放粮,只能保住部分百姓不会在这期间活活饿死,但也只能给一口饭吃,但如果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是可以让百姓有盈余,可以更好的度过灾情。”

此话一出,不少官员是直摇头。

什么盈余。

就是纸币呗。

那就是一张废纸。

富弼心里当然清楚,但他还是按部就班地问道:“三司使这话难道不自相矛盾吗?你说朝廷的存粮有限,不能发放足够粮食,却又说以工代赈,可以让百姓有盈余,这多出来的钱,是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