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听证会(三)(第4/5页)

周革道:“一般来说,都是厢兵承担绝大多数的劳役,如此便不会耽误百姓的生计,也不会引发民怨,另外,厢兵承担劳役,官府其实可以做出最合理的安排,征发劳役,其中变数太多,官府也难以掌控。

但程都监太过急功近利,完全就不顾民生,也不顾转运司和地方州县的困难,看到问题就要求马上整治,且要求短期内必须完成,这就导致要征召大量的劳役,支出巨额钱粮。关键他也未经深思熟虑,常常导致浪费人力物力。

如两年前在真定府,他为求急于施工,草率的决定搭建桥梁,不到一月,就马上征召数千劳役,可结果发现根本不行,随即又拆除,又改用船渡。

如此类状况,在河北河道上那是比比皆是。”

程昉气急不过,若非许遵在上面,他非得反驳回去。

张斐点点头,继续问道:“周副使,在大名第五埽决口之后,你们转运司还愿意极力配合制置河防水利司吗?”

司马光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好小子,还是这么阴。

周革愣了下,沉吟少许,谨慎地回答道:“不瞒张检控,我们是心有不愿,但也不敢忤逆,因为自那以后,河北诸官,都十分畏惧程都监。在两年前,程都监又开修漳河,又调集十万役夫,但又如这回一样,是在我们转运司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以至于多出数倍损耗来。”

张斐问道:“多出数百损耗,这是如何判定的?”

周革道:“如果提前一年布置的话,我们转运司在调转货物和人力安排上,就能够先在兴修河段地点囤积好。

而当时程都监不断催促,就是哪里有粮食,就从哪里运,哪里有人就往哪里调,只能是毫无章法,其路途损耗无法估计。”

张斐道:“如果事先统筹好,能够减轻多少损耗?”

周革道:“我们事后是有统计过的,损耗至少能够减少三分之二,关键开漳河并非是应急之需,是不需要那么着急的。

可但凡有人劝说他,他皆以耽误工事要挟,故无人再敢言错。

在此役过后,迫使河北百姓,厢兵役卒是四处逃亡,其所造成的劫难,远胜于水患,如今河北百姓皆说,宁可被水冲,也不愿再被程都监役使。

等到河北厢兵、役夫用尽,朝廷都只能从其它州县调集急夫前来修建河道。而这就是为什么程都监要调集水兵的原因,因为河北已无人可役,亦无钱可使。”

不少官员,闻言是摇头叹息。

外围也响起嘘声来。

这也是第一次。

因为之前那些问答,百姓也听得不是很懂,不知道谁对谁错,但说到这里,百姓心里明白,你治水治水,完全不顾民生,就不如不治。

王安石、吕惠卿闻此嘘声,皆是黑着脸。

曹太后坐在佛像面前,听到这番言论,拨动佛珠的手,也渐渐变得愈发凌乱,几番启唇,终究还是没有说话。

赵顼看在眼里,心中很是窝火,其实关于是否开掘漳河,他当时是很犹豫的,确实耗费太大,他也舍不得。

不过程昉强烈这么干,甚至以辞呈威胁,再加上王安石也极其支持,他也没有主见,毕竟那时候公检法都还是雏形,他又被架在上面,不能轻易收手。

而如今他是下定决心,不能再怎么下去,这么搞下去,多少钱多少人都不够用。

周革下去之后,王巩又传洺州通判刘恩出席。

张斐先是照例询问,是代表自己,还是代表州府,刘恩表示自己是代表洺州前来作证的。

“根据我们检察院所查,洺州是曾官员说当地百姓是乐于徭役,不知是否?”

张斐问道。

话音未落,外围就响起嘘声。

乐于徭役?

这得多不要脸才说出这种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