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七日奏报(第2/4页)

很快就到了华盖殿。

朱元璋自然是在屏风之后听着。

“拜见太孙殿下。”

五人恭敬的行礼道。

朱英点点头,示意郭忠赐座。

待五人坐下后,朱英便开始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如今六部尚且有礼部还没有尚书任职,已然是空缺了多时,在此会散场之后,诸位各自推荐一个名单给予本宫,到时候本宫再自行决定。”

五尚书不知太孙殿下这是什么意思,便也只能作揖回道:“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接着说道:“今日叫诸位过来,是要对各部门进行一番调整。”

“往后六部事宜,不可大小事情随意上奏,按照户籍存档的流程,所有事情统一进行一个文字性的记载。”

“各类事件,按照轻重缓急,分别设立,往后部门的考核,也是按照政绩的形式进行一个划分。”

“不管是责任还是功绩,都必须要落实到个人的头上,不可推诿,不可转移。”

……

朱英细说着条例,这些规章制度,其实已经是他想了很久的事情。

具体的参考,自然是前世中的记忆。

简单点说,就是朱英现在等于是把权力极大程度的下放,在权力下放的同时,责任也跟着一起落下来。

也就是说,假若有一件事没有办好的情况下,触及到了皇室的利益,影响到了民生,那么这个责任就是从大到小,一层层的追究下去。

朝会这边自然还是要开的,但关键目的已经不是处理事情了,类似于打卡差不多。

假若有重要事情进行通知和宣布,自然就可以在朝会上提及。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重要的事不开会。

这就是目前朱英所秉持的观点。

抽身出来后,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到其他的方面,进行一个调度和安排。

在朱英的讲话完成之后,五位尚书心中是既惊又喜。

喜的是权力在这个阶段,可谓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诸多事宜不必再另行请示,有了独断的权力。

惊的是可以想到,在往后的日子里,压力也同时变得极大。

曾经可以把问题直接抛给皇帝来决断,现在需要自己决断,而这结果的好坏,也完全是自己来承担。

政务上要是有什么开展不好的地方,显然太孙殿下这里肯定是要兴师问罪的。

朱英随后说道:“往后每过七天,还请诸位尚书都要交上一份日常奏报。”

“奏报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便就是说说自己在这七天的时日里,都做了那些事情,遇到了哪些事情。”

“也不必麻烦诸位亲自跑上一趟,到了点后,自有秉笔太监郭忠安排人上门收取。”

“当然,不仅仅是诸位尚书,但凡是正四品往后的官员,都要把奏报交由郭忠那里。”

“而诸位尚书下边的奏报,就不用交到本宫这里了,便就是诸位尚书自己去看吧。”

听到这里,几个尚书感觉到自己的压力更大了。

太孙殿下这是摆明了要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往自己的身上堆了。

只是既然已经决定,也没有什么办法可言,只能是按照太孙殿下的令旨行事。

朱元璋在屏风后边听着,微微皱眉思索一阵后,眉间彻底舒展开来。

……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便过去了。

朱英执政也有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京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哪怕是百姓,都是能够有所感觉的。

首先是治安这块,京师治安司的巡逻力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劲,哪怕是一些隐藏极深的犯罪势力,也很难说逃离法网。

这还是那七天奏报给闹的。

自从朱英下达了关于七天奏报的令旨后,京师这边所有衙门的官员,几乎都要开展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