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后手(第2/5页)

祝缨道:“带给陛下吧,算贡品。”

陈枚只得答应带上东西。

祝缨道:“回京之后,你们日子不会太好过,自己小心。”

陈枚唯唯而已。

祝缨道:“现在朝廷里一定有很多对我有怨念的人,我离开了京城,他们还会针对南方人,继朝中冼、郑党争之后,陛下总不会希望再看到南北士人的分歧吧?”

陈枚吸了一口凉气,苦笑道:“您还说不是算无遗策。”

祝缨道:“我这里有一封信,你带给陛下。”

陈枚忙双手接了,道:“您可别再气陛下了,他年轻,经不得您这样的劝谏。”

祝缨道:“不至于。回去有什么事,都推我头上。”

陈枚心中五味杂陈,有点无奈,又有点羡慕祝缨能这么潇洒地说出这样话来。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信——居然是真的信,不是奏本——在赵苏与苏喆的陪伴之下离开了别业。

两口箱子也不算大,他讨了几个竹篓,将箱子里的东西分成几篓,放马上驮下山,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一行人出“城门”的时候,正看到许多人抬着一块极大的条石,条石上结着红色的绸子,陈枚问道:“那是什么?”不会也是让他带回去的吧?

赵苏高兴地笑道:“既然已经设县了,这里就是县城,当然要换块匾啦!”

就是把“祝家庄”给抠下来,把“祝县”给镶上去,除了这个,工坊那里还在赶工,制作一些标记县界的界碑。

陈枚道:“叔父做事,果然迅捷有序。”

苏喆道:“您还叫叔父呢?”

陈枚笑笑,没有回答她这个话。

……——

徐知府等陈枚等得度日如年,放哨的衙役发现一行人远远地从山上下来,扬声问明了身份之后,飞快跑去报信,徐知府手里的扇子一丢,与庞司马两个上马跑到路口迎接。亲眼看到陈枚完好无损,才有心情与赵苏、苏喆打招呼。

赵苏道:“接下来有府君护送,我们二人也可放心回去复命了。有劳府君。”

徐府君也客气了两句,又问赵苏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赵苏是福禄县人,虽然辞官了,品级在这片地方上却很高。赵苏道:“我是回来承欢膝下的,必会遵纪守法,府君治理一方,不必顾忌我。”

徐知府虽不很信,但也安心不少,与赵、苏二人别过,与庞司马护送陈枚往府城去。

路上,徐知府还要安排陈枚在本地游玩。

陈枚道:“王命在身,我须得赶回京城。日后府君到京城来,容我再尽地主之谊吧。”

徐知府送的礼还没送出去呢,急忙说:“那也要先回府城,到驿馆更换马匹。”

陈枚答应了,当天赶路很急,快关城门的时候他们冲进了府城。在驿馆休息一夜,徐知府带人将准备好给的“孝敬”送到驿馆,给陈萌送行。比起祝缨,徐知府准备的礼物就是真的贵重了,宛然是当年祝缨往郑府里送礼的样子。

陈枚也接了,又多讨了一些马匹,很快动身。

日夜赶路,仅用了二十天就直回了京城。

回京之后,先去复命。他进京的时候日头将将偏西,皇帝才闲下来生闷气——他刚与冼敬又发生了一番争论。冼敬仍然要求重新释经,皇帝只是不肯答应。虽然很气祝缨,但是祝缨说的是对的,如果皇帝不能把握住新注的精髓,释经,就是让臣下拿到了拿捏君主的利器。

另一边,郑熹与陈萌虽然消停了,但又没有完全消停。因为祝缨出了事,冼敬一方觉得自己占理了,天下忠贞之臣只剩己等。已有人要求将冼玉京、霍昱等人调回来,又要将一些“疑似”包庇祝缨的人贬到地方上去。

郑、陈二人当然不愿意,反手把提议的人又给贬了出去。如此一来又激起了更大的反对之声,怎么犯了错的比好人还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