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老臣(第4/5页)

郡主精神恢复了一些,郑熹陪她说了一会儿话:“我已设法请公主早日下降……”

郡主道:“这怎么使得?”

郑熹道:“我什么时候不知轻重了?您就放心等孙媳妇过门。”

郡主苦笑道:“公主下降,是二郎离家。”

“那也是成家了。”

陪着说了一会儿话,看郡主撑不住,郑熹嘱咐家里人好生照看,才换了衣服去祝府。

祝缨这里,府中早就准备好了。

除了没了舞乐,其余都很郑重周到。

郑熹踏进祝府,就有一丝舒适感。祝缨的府里称得上是简朴,但又不简陋,该有的都有。

祝缨请他到堂上坐,郑熹指对面的座位:“你还与我客气什么?”

祝缨也坐了,问道:“什么事,要您亲自跑这一趟?”

郑熹轻声道:“阿娘,病了。”

“老夫人?老人是偶有病痛的。”

郑熹道:“恭安公主出降,永王纳妃,两件事,还支应得来么?”

祝缨好像意识到了什么,马上答道:“当然。”

“那就好,”郑熹露出一个嘲弄的笑来,“只怕冼敬又要上火了。”

“先帝定的,他能如何?”

郑熹道:“结了婚的还能离呢!他也短视,只知道盯着我们,却不知道陛下也在盯着所有人。”

“您何出此言呢?”祝缨见他看着自己,不假思索配合地问道。

郑熹道:“陛下,越来越有乃祖风范了。”

“谢天谢地,总比先帝朝……”祝缨又住了口。

郑熹却摇头说:“只是有点模仿的影子,偏又不是!我那位舅舅,总能把握一切。大家听他的就行了,今上毕竟年轻,陛下能够乾纲独断了,要我等老臣何用?”

祝缨马上就懂了郑熹的意思:他不想皇帝这么快地树立基于皇帝本人能力的权威把权柄收回去。

名义上,天下都是皇帝的臣子。但是实际上,一旦有“党争”出现,就代表这些“朋党”有了自己的意志,不再是皇帝的“自己人”。

名义上都是他的臣子,实际上各行其事,其实想影响皇帝,让皇帝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

今上的祖父在世的时候,大臣们也各有各的利益,以姻亲、同乡、师生等等有关系各自结成团伙,却都远远达不到“朋党”的地步。这些大臣——以丞相为代表——皇帝说什么,通常都能支使得动。是大权在握。

先帝的时候党争已现,先帝努力栽培的“自己人”无大能为,他想要干什么,大臣——尤其是丞相——有一个反对的,这个事儿就干不成。是失权。

如果你是大臣,又觉得自己是对的,是不是反而会觉得有章法主见的皇帝太碍事?

当一个皇帝从后者变成前者的时候,大臣会不会失落?

郑熹就是觉得新君还太嫩,该多听“老臣”的建议,但又希望他有一点判断力,通过判断赞同自己、别被其他人左右。

祝缨也有些惆怅,她也不太期望皇帝很快就养成势力,那样她就危险了。皇帝,还得是一个“弱而好强”的状态对她比较有利。

她与郑熹的立场竟出奇地一致,因而能很快理解郑熹。

“世上没有恰到好处的皇帝。”祝缨慢慢地说。

郑熹道:“是啊!这正是要用到咱们的地方。”

祝缨问道:“您的意思是?”

郑熹道:“施相公的遗本透着蹊跷,陈大多半知道些什么,他倒是一片忠心。这些日子,你可察觉出些什么来?”

祝缨道:“多半还是当年几位老相公的情谊吧。那时候我年纪不大,又早早离京,知道得也不多。他们,恐怕还是怀念当年的盛世的。”

郑熹敲了敲扶手,低声道:“当年?盛世?祭了一个安王开的头,再祭了一个龚劼又续了二十年。这一次,不要献祭了你我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