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奔波(第2/5页)

第二部 分写了自己在四城的作为,官吏忠贞死国者不少,为其报请抚恤。北地士绅忠君爱国、捐钱捐粮,子弟愿意报效朝廷,申请择当地子弟充任一些官职吏事。后面列了两份名单,一份死的,一份活的。写明不日安排这些死难者遗体返乡。

第三部 分写已与北地四州协调,钱粮内部调济,正在调动北地的各级官员。同时说明了官员有缺额,此外还有些官员涉案,所以会暂选一批“熟谙”本地情况的官学生们先干着。

最后写自己不日启程,先拜会郑侯,与他协调一下地方与官军之间的问题。接着就在北地巡查,一有问题,就地解决。

写完,将这份奏本快马发往了京城。

此时,她正在阳刺史的辖区,估计发往京城驿马最快也就三天,再议一议,再批复下来。她刚好从郑侯处回来,正好可以着手办地方上的事了。

……

奏本写好发出,阳刺史等也再次来了。

他们先从陈放那里旁敲侧击,续而开了个小会,决定先看看祝缨要怎么办。今天一早,便各自将令传了下去:先配合。

早上还没出门,就接到了回报——天使行辕里一大早就派出了人,敲锣打鼓地开始收状纸了。不过本地还算太平,目前还没人告状。先前那个豁出去告状的郑翁,也被顾县令给带走了。

刺史们仍然按捺住了,相偕到行辕。

祝缨笑道:“巧了,我正有要与诸位商议。”

宾主落座,祝缨使将方才拟的几条拿了出来。

阳刺史看到“自首”的条目,认为她没有“穷治”的意思,便不太担心了。他只管把行辕的公文传达下去,再将自己的屁股擦干净,等着听行辕的安排就是。

袁刺史问:“新选之官,是什么意思呢?本地任官,会不会不妥?”

祝缨道:“咱们有四州,互相调着来,也不违朝廷的章法。”

朝廷的大原则是“异地为官”,祝缨也不想过份地破坏这种制度,即使是当初的四城,她也有安排,先给个散官的品级兜着,干得不错,调出,到隔壁州去做官,再调隔壁州选出来的人过去充任。四州来一个大交叉调换。

大家都是邻居,邻居家着火,你家也好不了。

既防着本地人本地任官形成势力,又让他们不能轻易地崽卖爷田。

袁刺史的表情松了一点,道:“下官等这便去准备。”

张刺史则问祝缨:“这断案……”

祝缨微笑道:“大理寺一向公道,只要我在大理寺,进去的人是不动刑的。”

张刺史“咝”了一声,心道:忘了他还是大理寺卿!那这儿抓的犯官,送到京城也是大理寺接手,还是落她袋里,入袋即定罪,翻身是不可能翻身的。

怪不得。

祝缨又对袁刺史,道:“我后日即动身去拜会郑侯。”

袁刺史忙说:“那可太好了。”

“慢来。要我对他说话,须得与我些证据,否则我争不来。”

袁刺史道:“有的!据我所知便有五桩,其一,兵士污辱妇女,其二,偷杀牲畜,其三,争抢粮食殴伤官差……”

祝缨招了祝文让他记录,祝文写得头上冒汗。祝缨道:“你写几个词儿,记个人名、地点、干了什么就行。”

袁刺史道:“我这里有文书的底稿。先时我发文给冷将军,他们那里只回了一个自会军法处置便没了下文。也没个赔偿。”

金良才想说“都说了会军法处置了,还要怎样”,一听没有赔偿便不说话了。

祝缨收了他的底稿,翻了一翻,见上面写得都挺清楚,便说:“好。”

状纸一时半会儿也收不上来,投案的人现在还不知道“坦白从宽”的好处,行辕里暂时没了正事。袁刺史率先起身:“下官这便回去,静候佳音。”

祝缨道:“我会登门拜访的,别嫌我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