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密奏制度(第2/4页)

不过,仔细听下来就会发现,王文和陈镒虽然都在反对王翺,但是,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王文只是不满于,王翺将密奏包揽在内阁手中,因为如此一来,内阁的职权必然会扩张。

在朝廷当中,掌握的信息多少,向来是做出判断是否精准的很大依据。

能够走到他们这等地位的人,自然更能意识到这一点。

内阁因为有票拟权,所以,在获取消息上,本就比其他的大臣更具备优势。

如果说,密奏只送内阁,那么,就如陈镒所说,对于御史们到底上奏了些什么,他们这些人都两眼一抹黑,反倒是内阁知道的清清楚楚,那怎么能行?

说白了,王文觉得密奏可行,但是,交给内阁不可行,陈镒就更进一步,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

面对着两个人的质疑,王翺倒是平静以对,对着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道。

“陛下,天官和总宪的顾虑皆有道理。”

“如总宪所言,密奏制度,必然会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凭空诬陷,但是,以如今科道的风气,难道没有密奏,这种状况就没有了吗?”

说着话,王翺转过身看着陈镒等人,斩钉截铁道。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大缘由,是科道有风闻奏事之权!”

“所以,是不是密奏,科道官员都会捕风捉影!”

闻听此言,陈镒眉头一皱,就要开口反驳。

王翺这分明是在强词夺理。

的确,搬弄是非,捕风捉影,是风闻奏事的副作用。

但是,他也并不是想说现如今的科道干干净净,而是意在强调,朝臣对科道的反监督作用。

清流科道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名!

这种风气之所以形成,就是为了避免科道官员随意攀诬,如果换了密奏,那么,朝臣不知道谏奏内容,自然,这种制衡的作用也会消失。

现如今固然有铤而走险之辈,但是,大多数的人,无论是自身清正,还是碍于声名,总会有所收敛。

可是,这种制衡作用一旦消失,那么,可以想见的是,这种搬弄是非的事,一定会层出不穷。

现如今,王翺就是在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反驳,王翺就继续道。

“当然,风闻奏事是为了畅通言路,总宪的意思,本官也明白。”

“正因于此,本官才说,奏疏不能直送宫中,而要送内阁票拟后再送宫中。”

“陛下英明睿智,纵然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亦能洞察其心,但是,后世之君未必有陛下如此圣明烛照。”

“内阁所设,便是为了以备咨询之用,密奏送至内阁,必有阁臣票拟,协助陛下,辨明忠奸是非。”

“如此,既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陛下被蒙蔽蛊惑,岂非两全?”

啊这……

王文愣了愣,他却是有些意外,没想到还能这么说。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的确是这个道理。

大家都是老江湖了,虽然说有些时候窗户纸戳破之前,可能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但是,王翺一挑明了之后,大家对密奏制度,也都大致有了自己的认知。

其实,也没什么好揣测的,眼前就有一个模板摆着呢。

锦衣卫!

说白了,这种密奏制度,并非王翺独创,而是早就有了,一直以来,朝廷的监察体系都不止一套。

六科十三道是规模最大的体系,但是除此之外,还有锦衣卫和东厂,尽管职权当中没有写明有监察之权,所以时常被人忽略。

但是,这两个机构,却实实在在的承担着监察的职责。

六科十三道的规模大,监察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从纠察官邪风纪,到渎职枉法,上到六部,下到地方府衙,县衙,皆在监察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