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国事,家事(第3/4页)

即便在宣府,杨信对他示好到了这种程度,于谦仍然没有丝毫的动摇。

随着于谦从宣府起行回京,对于昌平侯府来说,一场大祸已经近在眼前。

那个时候,杨洪依然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联结势力,先发制人。

须知,那个时候军屯的事情已经蔓延开来,如果杨洪愿意的话,作为宣府的前任总兵官,如今执掌京营的新晋侯爵,以他为牵头人,将牵涉到军屯的一大批势力聚拢起来,在朝堂上围攻于谦,并不算什么难事。

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是从不缺少放手一搏的血勇之气的。

何况,杨洪也并非真的在京中毫无人脉,早在永乐年间,他就曾跟随太宗皇帝北征,在老成安侯郭亮帐下效命,至洪熙年间,他又跟随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至宣德年间,他甚至曾和清平伯吴成并为先锋,远攻鞑靼。

只不过,正统以后,杨洪功勋累累,足可为一方大将,独自领兵,所以才和这些府邸疏远了些。

后来,随着老一辈的勋贵逐渐凋零,关系便更加淡了。

但是,香火情总是有的,凭杨洪现在的身份地位,若有意结交,对方绝不会将他拒之门外。

所以,杨洪实际上是有这个能力的。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

还是因为杨杰。

军屯一事,看似是于谦在操持,但是本质上,必然是天子在背后撑腰。

虽然不清楚天子的决心到了何种程度,可天子既然让于谦去查,必然清楚于谦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

所以,一旦走上对抗的这条路,便等同于背弃了天子。

杨洪如今回京不过半年,但是,杨杰却是始终呆在京中的,虽然他并非朝堂中人,但是,杨氏一门在京中也算显赫,杨杰平日里交往的,也都是各家大臣勋贵子弟。

所以,能够得到的朝堂上的消息并不算少。

他深深明白,当今天子是一位怎样可怕的人,所以,和天子作对,绝不是什么明智的行为。

于是,他劝父亲,进宫去给天子认错,将一切原原本本的摆到天子的面前,这样念着往昔的功劳,至少天子还能留给杨家一个门楣爵位。

这一次,杨洪听了,但,却没全听……

因为如果按照杨杰所说,杨氏将成为天子整饬军屯的祭旗者,或许最后,杨洪百战浴血得来的爵位仍能保得住。

但是,作为出头鸟,杨家必然会落下一个喝兵血的名头,自此,至少两三代人,在军中再难出头。

这是杨洪绝难接受的结果。

所以,杨洪最终选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他进宫自承罪状,但是,却没有拿出军屯的事,而是将杨俊跋扈醉杀下属的事情说了出来。

就像杨杰所说的,他心里明白,昌平侯府在,杨俊就不会死,身为武将,只要不死,想要复起十分容易。

杨洪寄希望于,天子惩治了杨俊,贬谪了杨能,能够到此为止,不再追究杨家侵占军屯的事。

为此,杨洪甚至打算将京营给交出去。

但是,最终他失望了。

天子将杨俊下狱待审,将杨能禁足,但是,却没有收回他的京营大权。

自然……也没有要宽赦杨家的意思。

杨洪一再退让,甚至称病躲在家中,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交出京营大权,但是,天子却始终无动于衷。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推移,朝堂上闹得愈演愈烈,天子公然在朝堂上为于谦撑腰,以无比坚决的态度,推动了军屯的整饬。

于谦风风火火的在兵部迅速推进,整饬的方案几易其稿,各种各样的消息甚嚣尘上,都让杨洪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所以,理所当然的,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

如果,一开始他就摆出强硬的态度,是不是,对方就会知难而退?如此一来,杨俊也不必入狱,说不准,现在还能在军府或者京营当中好好的当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