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高风亮节李原德(第3/4页)

但是这位老大人,向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世无争的,照他的性格,就算受了弹劾,也不会太过在意,顶多应承几句就过去了。

这对于朝臣来说,不算什么。

可对于筹谋着要趁机备置太子属官的朱鉴等人来说,就是大问题了。

备置太子属官,最重要的依据有三个,一是尊敬太上皇,示天家亲密,皇位有序,二是为培养储君,提早接触政务,三就是礼法和仪典的需要。

这三条里面,第一条原本是最有力的,但是,被天子连消带打,尤其是在干脆利落的同意了冬至大节的仪注之后,作用已经有限。

至于第二,这条要是足够有说服力的话,当初朝议就不会通过出阁而不备府,说到底,太子殿下的年纪在那摆着,再过两年接触政务完全来得及。

所以到最后,礼法和仪典反而是这三条里头,最能拿得出手的。

但是,一旦作为礼部尚书的胡濙,在朝臣面前表了态,哪怕是敷衍虚应的表态,也代表着礼部在仪典上没有问题,再想在这方面做文章,就十分困难了。

所以,局面才会发展到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时的局面,礼部必须要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但是,朱鉴不得不说,他也没有想到,李贤会有这种魄力。

还是那句话,俞士悦弹劾的是礼部,所以代表礼部做出回应的,理所应当是,也只能是胡濙。

李贤一个礼部侍郎,直接站出来代表礼部表态,是十分逾矩的。

说白了,这是在打胡濙的脸!

不知道的,还以为礼部没有尚书,全凭李贤一个侍郎做主呢……

身为佐贰官,窃正堂官之权之势,是官场大忌。

所以,当时的朱鉴,其实没抱着希望,李贤能有这个魄力。

但是,不得不说,小公爷推荐的人,太上皇信任的人,是值得托付的。

李贤明知后果,但还是毅然站了出来。

于是,胡濙这位五朝老臣,果然怒不可遏,当场表示要将李贤调离礼部,而满朝上下,无一人为李贤说话。

这就是后果!

堂堂正三品的大员,而且是六部的郎官,仅仅三言两句,便定下了去向,这在朝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毕竟,到了这等地步,哪个没有几个故交门生,同乡好友,就算最后改变不了结果,但是拉扯一段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这一次,满朝上下,尽皆沉默。

因为,李贤触犯了官场上的禁忌,没有人愿意有这样一个下属,也没有人,愿意下属有样学样,将上官丝毫都不放在眼中。

所以,李贤必须离开朝堂。

然而,面对这样的结果,出乎朱鉴意料的是,李贤并没有太过的沮丧或者不甘,相反的,他显得十分平静,道。

“阁老不必担心老夫,东宫正脉,国之储本,能为太子殿下尽一份绵薄之力,是老夫之幸事也,吾辈读书人,习读圣人经义,自当谨守本心,仕途本是过眼云烟,无论在朝廷或是地方,皆是为大明效力,并无差别。”

这话一说,朱鉴反而觉得心中更加不是滋味。

原本,这件事情就是他找上李贤的,结果现在,他还在内阁当中(尽管明天之后,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但是李贤却先被驱逐出了朝堂。

而且可想而知的是,背上这么一个不知轻重的名声,李贤至少未来十年之内,很难再获得提拔了。

或许,只有等到朝臣们慢慢将这件事情给淡忘了,他才有重回中枢的机会。

一个原本前途光明的礼部侍郎,因为帮了他的忙,就这么沉沦在云贵之地,着实让朱鉴心中愧疚不已。

叹了口气,朱鉴起身,端正一礼,道。

“原德品行高洁,为国不避斧钺,请受老夫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