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三十一章 别时提剑救边去(第6/9页)

天人笔吞噬了七贤之后,利芒愈盛,又分出几十条触须,分别刺向困在桃李阵中的诸葛家笔冢吏。惨呼声此起彼伏,赫然成了天人笔的一次盛宴,把诸葛家和韦家收藏的各种笔灵尽数吞噬……

此时韦家藏笔洞前,死里逃生的一干人等聚拢在一处,面无喜色,浑然不知外面的剧变。

虽然青莲笔与从戎笔成功迫退了诸葛家,可没有人高兴得起来。韦家这一次伤亡极其惨烈,笔冢吏近乎全灭,笔灵损失殆尽。

“韦家的小孩子们和女眷,都还在藏笔洞里吧?”罗中夏问道。韦定国转头望了望洞口那几个大字,用一种沙哑、低沉的声音道:“是的,他们就在藏笔洞的最深处。”

罗中夏摇摇头,他怎么也没想到,为了笔灵,居然要残杀到这种程度。

诸葛家也罢,韦家也罢,似乎为了笔灵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整个家族的命运和几百条人命,就这么不值钱?这实在超出了罗中夏所能理解的范围。

难道才情就真的比人的性命更加重要吗?笔冢主人保存才情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活下去吗?

罗中夏觉得自己在赢得一场胜利后,反而变得惶惑了。他有些茫然地走到二柱子跟前,想把他搀扶起来,却发现这个小家伙倔强地瞪着内庄的废墟,双拳已然紧紧地攥着,不肯收回从戎笔。两道眼泪哗哗地从他的眼眶流出来,却无法融化他坚硬愤怒的表情。

罗中夏回头对韦定国道:“把他们都叫出来吧,我要收笔了。”

韦定国抬起暗淡无比的眼睛,似乎对这一切都毫无兴趣。韦家藏着七侯之一,这么惊天动地的消息,此时在这位老人心中,却也掀不动任何波澜。他缓缓起身,弓着背走进藏笔洞内。

罗中夏暗暗叹了一口气,开始按照陆游交代的法门准备。

深藏在韦家藏笔洞内的这一支管城七侯,叫作慈恩笔,乃是炼自唐代一位高僧,这位高僧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和尚——玄奘。

玄奘当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取回经论六百五十多部,返回长安之后,他又潜心译经,先后十九年,译出七十五部经论,前后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就了震古烁今的大功德,可谓取经至心,译经至笔。后来他在大慈恩寺内建起一座五层高塔,用来存经,名之曰慈恩塔——也即后世之大雁塔。玄奘圆寂之后,他一生心血,便凝炼成这一支慈恩译经笔。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慈恩塔贮中原之释典,总佛法之精要,天生有容纳收储之能,俨然就是一处小世界。当年笔冢主人把它放在韦庄后山,自然就形成一处秘藏洞穴。韦家传承这么多代,竟无一人觉察到,这韦家藏笔洞,竟然就是慈恩笔的本体所化。

所以罗中夏得先把韦家人叫出来,才能收笔。

因为外面有韦家遮护,慈恩笔的封印并不似天台白云、灵崇、青莲、紫阳几支笔那么复杂。只要用玄奘当年译经用过的一支小毫,就可以点化而开——前提是,使用者必须是另外一个七侯笔冢吏,这就防止有人误打误撞。

罗中夏取出陆游给的译经小毫,唤出点睛笔来。点睛能指示命运,与志在超脱轮回的佛经最为相合。它一出现,就自动附在小毫之上。罗中夏紧捏着笔杆,一等韦定国把人疏散出来,就立刻收笔。

眼见韦定国迟迟不出,罗中夏有些焦急。韦庄外头如今是个什么局面,他们也不知道,但函丈绝非善罢甘休之辈,得抓紧时间才成。

忽然二柱子从地上跳起来,警惕地看向天空,从戎笔如长剑凌空,无比戒备。颜政、秦宜等人也无不色变,几乎要憋闷而死。

只见庄外紫云滚滚,天人笔已经吞噬完了诸葛家的笔冢吏,收入金色触须,朝着藏笔洞而来。它这一次吞噬了几十支笔灵,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那藏匿不住的凶悍气息,遮天蔽日,比当年吞噬桃花源还可怕,大有天上天下唯儒独尊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