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比肩乔治·奥威尔(第2/4页)

《燕京青年报》转载自《新闻周刊》的林为民专访文章,在短时间内传遍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让国内文学界和文学界关于林为民和《上帝保佑米国》的激烈争辩在短时间内陷入了失衡。

面对米国爸爸的突然背刺,之前叫嚣不断的亲米派集体失声,一场有来有往的大争论竟然有结束的虎头蛇尾之嫌。

好在这些人反应迅速,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

——如果没有米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林为民的《上帝保佑米国》不可能创造如此出色的成绩——《米国的开放成就了<上帝保佑米国>》,《文汇报》1995年12月8日刊。

不得不说,亲米派找的角度很刁钻,他们的这种论调还真就有不少读者认可,一下子竟然有将原本倾斜的舆论天平扳回来的趋势。

可就在这群人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燕京青年报》再度刊发了两篇文章。

一篇文章是旅米画家程丹青所写的《作家与画家的纽约初相遇》,讲述了作者程丹青与作家林为民的相识经历,文章文笔细腻,描述了两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的相识相知,惺惺相惜,让不少读者阅读过后不由得心生羡慕与憧憬。

另一篇文章则是一篇译文,原文来自于米国著名文学杂志《大西洋月刊》,文章名为《从<上帝保佑米国>看米国皿煮政治的得失》。

译文开头,详细的介绍了作者的来历。

哈罗德·布鲁姆,1930年7月11日出生于纽约,“耶鲁学派”评论家、文学理论家。1951年毕业于米国康奈尔大学,1955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布鲁姆曾执教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等知名高校,出版过多部文学评论著作,与德·曼、哈特曼和米勒并称耶鲁四大评论家。

《从<上帝保佑米国>看米国皿煮政治的得失》一文篇幅颇长,仅译文字数就超过1万5千字。以评论文章的篇幅来说,可谓雄文,哈罗德·布鲁姆作为米国知名文学评论家,以如此篇幅来评论林为民和他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已经就已经证明了林为民的影响力。

更何况哈罗德·布鲁姆在文章中对林为民这个作者和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让众多读者看完这篇舶来的评论文章之后,只感觉到通体舒畅,身心愉悦。

《燕京青年报》上的两篇文章发表之后,迅速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关注。

谁也没有想到程丹青这个曾经叱咤国内画坛却远走米国的画家,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回归国人和文化界的视线,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燕京青年报》竟然会在继转载《新闻周刊》的专访文章之后,再度转载关于《上帝保佑米国》的评论文章。

脸都不要了!

一时之间,原本已经处于均势的舆论再度对亲米派不利了起来。

这些人甚至来不及喘气,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燕京青年报》陆续转载了多篇米国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对于《上帝保佑米国》的评论文章。

《燕京青年报》每次在转载这些文章的时候,都会在文章开头不吝笔墨的介绍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这些文章作者的学术地位和成就。

文章无一不是来自于米国顶尖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杂志,文章内容也无一不是给予了《上帝保佑米国》极高的评价,很多评论家的用词颇为露骨。

《书页》杂志,《论<上帝保佑米国>隐藏的纳粹主义》一文评价:林为民是注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纽约书评》杂志,《浅析<上帝保佑米国>中的政治人物》一文评价:他是来自东方的伟大作家,为我们贡献了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纽约客》杂志,《西方皿煮政治是否已到末路?》一文评价:无可争议的杰作,政治讽刺小说中的明珠,他的成就可以比肩乔治·奥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