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布老虎丛书(第2/3页)

一帮五六十岁的人了,被自己这个小年轻开会训了半个多小时,这帮人没情绪才怪。

不过真不怪他生气,“这帮人,听风就是雨。以为改革是过家家吗?”

林为民的话让程早春深感欣慰,他对于改革这件事一向是谨慎小心的,前两年他还担心林为民年纪太轻,太过锐意进取,跟他的理念有冲突。

可现在看来,自己没看错人。

为民这人啊,少年老成。

“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国文社虽小,可也不能一味急躁。”程早春说道。

林为民瞥了程早春一眼,这是拿话点我呢!

“改革没问题,但是不能胡改,更不能跟风改,必须要有的放矢才行。”林为民回应道。

程早春太了解林为民了,一听这话忍不住问道:“你又打算起什么幺蛾子?”

“什么叫幺蛾子?这叫审时度势,迎合市场。”

“直接说。”

见老程同志如此直白,林为民也不含糊,说道:“我打算推出个‘系列丛书’。”

“又搞丛书?”程早春蹙眉问道。

“丛书和丛书不一样。像《世界文学名著文库》那种是文库性质的丛书,这回我要搞的有点类似于精品图书的概念。”

林为民说着,给程早春详细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1993年的报刊杂志大改版是全国性质的,这当中有一部分刊物是锐意进取,希望通过改革来使刊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的,但更多的刊物不过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如果说刊物的改版还是改良的话,那么在这一年当中,一些出版界的动作则可以称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手笔改革。

1993年11月,春风文艺出版社以“布老虎”为注册商标名,推出了“布老虎丛书”,这是春风文艺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品牌图书,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以来,商业操作影响最大的一套丛书。

自77年之后,中国的作家有过一段非常滋润的日子,那个时候稿酬制度刚刚恢复,大部分作家都是兼职,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搞写作。

除了有工作,还有稿费,在物价还未上涨的年代,如果能够发表一篇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就可以轻轻松松入账百十来块钱,相当于两三个月的工资,这一年都可以过的很滋润。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稿酬的涨幅远远没有追上物价的涨幅,同样是一篇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很多杂志社给出的稿酬标准也就千字20块左右,还不及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

像国文社这样愿意支付给作家高稿酬、高版税的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界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出版社的效益都不算太好,根本没有底气给那么高的稿酬和版税。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愿意和国文社合作的原因之一。

稿酬涨幅缓慢甚至是滞涨,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一些本就生存艰难的刊物,收稿更加困难,更别提收到什么好稿子了。

如此恶性循环,然后病急乱投医,赶上报刊改革潮流,便死马当活马医的改一下。

说回稿酬的问题,根据调查:1992年沪上专业作家有17人,都是靠文协工资和稿费为生。一级作家工资收入400多块,二级、三级作家的工资则分别是300和200多块。

而这一年,沪上的的人均月支出是270块钱。

三级作家的工资堪堪与人均月支出持平,如果没有稿费,连养家都办不到。

没有作品发表,等于收入锐减,入不敷出。

当物价飞涨,工厂、企业的工资数倍于从前时,当年可以依靠工资和稿费过的很滋润的作家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很多专职作家,在工资没有大幅涨幅的情况下,稿费涨幅又撵不上物价涨幅,收入等于变相减少,度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