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第2/3页)

他的提案刚说完,会议室内顿时一片哗然。

按照林为民所说,这套《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丛书恐怕要创下国文社的一项历史。

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权威性之强、代表性之深刻,放眼中国文学史和出版史,无出其右者。

但高规格、大规模的策划出版内容,对于国文社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样一套丛书,不是半年、一年就能搞出来的,国文社将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

一想到丛书很有可能一出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数百卷的的规模,不少人就开始打怵,尤其是外国文学编辑室和古典文学编辑室的主任。

国文社要编《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按照林为民的要求,外国文学部分要囊括荷马史诗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的作品,中国文学部分要囊括从诗经一直选收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可以说,这样的要求等同于将《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重担完全压在了这两个编辑室上。

两位主任思想挣扎半天,最后对视一眼,觉得不能这样坐以待毙。

“总编,我们这步子迈的是不是太大了一点?上来一下子就要搞世界性文库,光靠我们一两个编辑室,实在是力有不逮啊!”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陈建根说道。

“是啊,总编,这项工程太过浩大,一下子骤然上马,同志们恐怕一时之间适应不了啊。”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也附和道。

“我知道这件事难度很大,但我认为这是我们国文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建社四十年,我们国文社享受了中国文学界独一无二的先天条件,有这么多年的人力、财力和文学的积累,我们国文社是有做好这件事的根基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上下的决心。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编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但同样的,完成这项工作所能带给我们国文社的成就也将会是前所未有的。

大家要看到,世界文库这种形式的丛书,放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发达国家才能搞,在我们国内也尚属首次。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将会成为我们中国出版界的‘万里长城’,所有参与到这套丛书编审工作的编辑也必将名留中国文学史和出版史。”

说到这里,林为民望着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编辑室的两位主任。

“我知道要完成这项工作,你们两个编辑室的任务非常重。你们放心,社里既然要让马儿跑,肯定要让马儿吃得饱。

这件事我已经跟社长、书记都沟通过了,先花两个月时间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等确定开工,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陈建根道:“我觉得还是太冒险了一些,规模如此浩大的工程,投入的不见得能够回报。”

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林为民要搞《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最大的问题在于投入过大,大家挨累不说,万一到时候没大家想的那么受欢迎,就得不偿失了。

“建根同志,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我给你举个例子,米国的米国文库从1979年出版,搞文库所费巨大,初期出版社肯定是要亏本的。但人家还是坚持搞,为此不惜去找基金会募捐。

米国那边跟我们不一样,人家是资本主义社会,凡事讲求个利益,可人家在搞文库时却做了个突破,完全忽视了效益的问题。

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难道还不如人家米国人?

米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这些国家有一个算一个,或早或晚都完成了各国的《世界文库》项目。

法国的七星书库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人家做了半个世纪,利润微薄,可还是坚持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