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病床前要求退婚(第4/7页)

这医院真是四处漏风的地方,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院皆知,这连内外科都听到风声了。

老郭同志第一个走进了治疗室,接着是朱火炎,贾良才等几个科主任。

“哟,陈棋,你小子动作真快,急诊开业第一天就忙着做手术了?就这管子,能止胃肠道出血?”

郭院长看着陈棋手里拿着的胃镜就比较好奇地问道。

朱火炎是听闻过内镜止血的,但没见过,所以特意跑来见识一下。

同时他心中也有担忧,这胃出血了居然不用开腹手术?内科医生一根管子就能解决?

那外科医生怎么办?难道要淘汰了?

第5 27章 外科医生全懵逼

几位主任的到来让陈棋有点想不到。

他并不认为胃出血内镜止血是个多么复杂的手术,对陈棋来说这也太简单了,真当跟屁股上打一针没啥区别。

但他还是忽略了他现在所处的年代以及医院。

对于1988年越中这个三四线小城市来说,内镜止血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甚至用内镜取鱼刺都可以吸引那么多内科主任齐齐来旁观,能在内部引起轰动,这都是陈棋所想不到的。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个时代国内医疗的几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医生们,尤其是年轻医生们对于新知识新技术非常渴望,想学,也愿意学。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因为之前种种原因,国内和国外的勾通交流太少了。

为数不多的交流也是跟苏连呀、东欧几国呀、非洲黑叔叔,还有所谓的巴铁柬埔寨等国。

这些国家能有什么先进医疗技术可供双方勾通交流的?

终究是我们离主流世界太远了。

八十年代,在越中市,哪怕是海东省,你想订一本国外的医学期刊是做不到的,除非是像陈棋吴猛超教授这样的国际级别专家才会定期收到相关顶级医学期刊。

但也有一些有眼光,有见识,有理想的医生还在孜孜不怠追求新知识。

很多医生难得有一次机会出国,到了国外利用手上有限的外汇补贴不买自己私人用品,反而去购买那些已经过期的医学杂志。

因为过期杂志便宜嘛,人家国外也当废品的,一点点钱就可以买一大堆,然后人肉带回国内供大家学习参考。

当然非常遗憾,更多的医学人才在见识国外的先进之后,选择了留在那里,成为ABC。

所以国外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理念,国内除了少数顶级专家外,绝大多数医生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有途径知道。

非战之罪,医生也无奈。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陈棋从梅奥带回来的,那些他们已经淘汰的设备,在国内居然达到了最先进的水平。

比如放到消化内科在用的一些内镜仪,大家闻所未闻,只当是最先进的胃镜,却不知道“胃镜”也是可以做手术的。

说这些,并不是说陈棋是行走的50万,是在故意贬低国内,抬高国外。

知耻才会后勇,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样才有发奋图强,追赶超越的可能,医学同样如此。

不承认差距怎么进步呢?

可惜后来几十年事实证明,国内某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差距在哪里,如何才能缩小。

导致国内医疗器械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后来根本无法追赶,顶级医疗设备和医疗芯片还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不得不花天价去购买。

当然这是后话。

陈棋听到朱主任的顾虑后笑了起来:

“朱老师,你放心吧,我是外科医生,我暂时还没有改行当内科医生的可能,所以咱们外科是不可能被淘汰的,相反,外科大有所为,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呢。”

朱火炎丝毫没有怀疑陈棋的话,但他的顾虑并没有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