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鹿鸣山奉天观(第2/3页)

而今来此寻仙问道的人再也无需体验当年的困苦磨难,只需身体健康,毅力普通,不娇气的人,带上银钱,往山上走,就能登上山,以至于许多以前就来过云顶山的人都忍不住感慨:如此还能寻到仙、得神仙眷顾吗?

直到今日——

云雾薄淡之时,人们隐隐看见,远方那座山上的神仙终于动了。

似是站了起来。

人们自然欢呼雀跃。

几月以来,山上神仙枯坐,一动不动,一坐就是一秋一冬,若非铁索有神异,人们再也过不去,俨然神仙手笔,人们甚至要怀疑那是哪个成功通过铁索的人摆的愚弄世人的雕塑了。

如今神仙一动,隔着悬崖铁索,风雅之人朝他行礼,虔诚之人跪地膜拜,都想引来神仙注意,祈求神仙眷顾。

最好带上自己一同登天而去,从此逍遥自在,享受天人极乐。

云雾缥缈不定,仙踪时隐时现。

没过多久,人们却见一只堪比一间宫殿楼阁大小的仙鹤不知从何处飞来,载上那位神仙,云雾氤氲,缥缈难寻,仙鹤轻轻一踏云顶山巅,悠然振翅却扇起云雾汹涌,轻飘飘的飞离了云顶山巅。

去往了远方白云深处。

悬崖间的云雾也降下去了,不再遮掩对岸山头,铁索虽然仍旧被雾朦胧,却也依稀能够看得清对岸了。

……

鹿鸣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平州与尧州的交界,幽静之下,有些偏远。

当年宋游行走平州,因为鹿鸣山的位置过于偏僻,像是丰州业山一样,几乎“孤悬在外”,要想去鹿鸣山,沿途没有名胜,没有美景,也与宋游走的那条路方向相悖,加上云顶山悟道,一夜一年,耽搁了许多时间,当时长京还有一个故人之约等着道人,因此没有前去拜访。

倒也不算遗憾。

与鹿鸣山齐名的真山,道人也是路过第二次才去看了看。

天地无穷,人生有穷,理应有所取舍。

只是当年走过平州之时,还不知道国师出自鹿鸣山,也不知道未来会与国师有所牵扯,甚至还有一个叫穆寿的见过一次面的邪道,不说与他们算不算得上有交情,算不算是故人,有了些牵扯,便更想来看看。

比真山更想。

何况道人即将对登天路与天宫无德之神动手,此乃堂堂正正之事,不可偷摸鬼祟为之,自然要知会天宫众神。

既要知会有德之神,告知他们,伏龙观这一代的传人打算做这件事,讲清缘由,说明后果。也要知会无德之神,伏龙观要对你们下手了,若有相斗之心请先做好准备,若无相斗之心,自认是遭殃的那个,也请认命。

大道之事,向来光明正大。

鹿鸣山乃道教名山,山中正统道观大大小小上百间,供奉着整个道教体系最全的神灵。

几个月来,燕子没有闲着,除了被三花娘娘强行拉着讲话,打坐修行与练习法术,也常常像是三花娘娘外出捕猎玩耍一样,遨游天地,将云顶山四面八方的路线大致看了个遍。

这其实是他细心的体现——

当道人要去鹿鸣山时,三花娘娘便再也无需时时停下问路,只需燕子飞在前面,白鹤跟在后头,便能一路直去鹿鸣山。

早上辞别云顶山。

下午便到奉天观。

道人自然没有驾鹤直达,那样既太招摇,也不礼貌,而是如同寻常三花娘娘问路一般,在鹿鸣山背后的深山中停下来,然后再步行前去。

鹿鸣山是大山,既有前山后山,山头也是一座又一座,山中许多道观,有大有小,也有许多茅庐隐士。奉天观是鹿鸣山中名声最显的,本身就以盛出幕僚谋士而闻名,自从出了个长元子,出任国师以后,在天下道人间的名气便彻底压过了青成山、真山上的道观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