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知州来访(第2/3页)

这样的人,该坐青龙头才对。

也就是最上等的黄金位置。

换作京城的勾栏瓦舍,最好的位置叫金交椅,给皇帝坐的,剩下便是青龙头,最佳观赏区。逸都没有皇帝,便不设金交椅,但凡是富贵人家多出点钱也就坐在青龙头了,要是高官驾到,不用多说也自然会有人安排妥当。

这人却坐在自己旁边,只隔了一个位置。

再看这间勾栏,也只卖了三四成座,大有空着的位置。

宋游心中便已然明白了。

张老先生讲完一回,喝茶歇息,离得近的青龙头坐着几位小衙内,年轻人好奇心重,就着故事问东问西,老先生也都妥当回答。

宋游感觉身边人看了自己一眼。

一会儿功夫又看了几眼。

茶喝了半杯,终于等到了这位官人开口:“这老先生说得倒好,只是故事未免偏差太大。”

“官人是为此而发笑?”

“足下听见了?”

“宋某耳力还行。”

“让足下见笑了,俞某并无对台上先生轻蔑之意,只是恰好知晓兰水一战的经过。台上先生所讲差距虽大,却更精彩有趣。不由得想,俞某知晓的只是兰水一战的真实经过,而台上先生知晓的,却是台下世人想听的故事,一时觉得其中有妙趣,这才轻笑出声。”

宋游听着点了点头,不由露出微笑。

听这人说话,倒是有几分妙趣。

“俞公不必解释。”

“足下常来此处听书?”

“得闲就来。”

“这勾栏里的故事,还是假的为多。”

“故事虽有真假,可但凡存世的事物,又有哪样是虚假的呢?真中未必有假,可假中必定有真。”

“哦?还请指教。”

“俞公先前不也说了?俞公知晓真实的兰水之战,台上先生知晓的,却是台下世人想听的东西,各有各的用处,俞公若要觉得台上先生所知之事比俞公所知更为浅薄也无不可。”

“原来如此……”

俞知州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等到想通,不由眼睛一亮,心中只觉妙极,差点拍手称快。

原本他以为这位宋先生来云说棚是听几年前那场北方战争的,可原来并非如此。这位先生听的其实是世人的喜好追求,或是向往。

也就是台上先生所知晓的,台下世人想听的东西。

故事也许是假的,这无疑是真的。

俞知州心中称妙,而对于他一个特意来结交的人来说,更觉得妙的是,自己其实先前也想到了这一点,难道这不算是不谋而合?

“在下姓俞名河字坚白,原是长京人士,敢问足下尊讳?”

“俞公若不认识宋某,又为何来找宋某?”

俞知州顿时愣了一下。

不过他倒也不窘迫,只在脑中稍作思索,便有了计较,却是反问道:“先生又怎知俞某是来寻先生的?”

宋游只指了指前边那片椅子:“俞公若只是来听书的,该坐那边才是。”

“原来如此。”

倒是与他想的差不多。

“实不相瞒,俞某此前听闻先生泰安寺一事,后又听闻先生曾在金阳道上除鬼,不由心生仰慕,想与先生结交。”俞知州干脆直言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本身文人结交就该是很简单的事,“俞某多番打听,听说先生常去松庐外听琴,便去松庐外守过几日,可惜未能得见,以为先生是喜好清净不想被打扰,便有段时间没再过去了。”

说着他甚至站起了身,对宋游作揖:

“若对先生有打搅之处,还请先生见谅,若先生喜好清修,不喜与人结交,俞某这便离去。”

“我也不是天天去松庐的。”

俞知州一听,心中大喜,却不表现出来:

“那便是当时与先生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