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策略(第2/3页)

一个是他如今正把工学搞得如火如荼,正要在这上面好好弄一个成绩出来。接下来就可以趁势扩大战果,弄出更多的学室,好去撬动军功爵制度。

一旦南征,起码好几年的光阴就搭进去了。

等他赵佗回来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工学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至于第二个,就是现在已经是秦始皇三十二年了。

离历史上的秦始皇驾崩,只差五年的时间!

虽然历史被赵佗改了许多东西,始皇帝现在不吃丹药了,也降低了工作量,往好的方面发展。但鬼知道他之前被张良那一椎命中,有没有砸出什么毛病。

皇帝的私事,赵佗不敢打听,难以确定会不会影响他的寿命。

赵佗对此很忧虑。

扶苏被立为太子,李斯成了他的老丈人,按理说沙丘之变不会再发生了。但这种关键的节点上,赵佗不亲眼看着,怎么可能放得下心。

毕竟自己南征,老婆孩子都要留在咸阳的,一旦出现什么变故,就全完了。

所以他想拖下去啊。

只是皇帝明显不可能等这么久。

赵佗深吸口气,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策略。

第一就是先派任嚣和蒙恬两人前去南方,代替屠睢和冯无择的位置接掌军队,安抚士卒之心,并严守两地。

第二就是他想要皇帝召集国内的医者研究防治疫病的方法。

关于水蛊寄生虫,赵佗有方法防治。但这年代的疫病,他还是有些发憷的。

不把这东西研究一下,他不太敢往丛林钻,万一中了招那可就惨了。

第三,赵佗建议打造适合丛林作战的装备。那些几米长的矛、铍要大幅度降低装备率,改装刀剑类武器,并装备镰刀斧头之类的用具。

最后关于出兵的时间,赵佗希望定在明年的春耕后。

这样一来就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让他可以准备。

等到明年这个时间点出兵,不会耽误今年的秋收和明年的春耕。士卒征召完,抵达南方越地的时间也就差不多到了秋季。

到时候让士卒在当地先适应一两个月,训练配合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一下对水土不服的抗性。

然后就刚好是百越的旱季,这个时间出兵,可以将所有伤害降到最小。

且这一年准备的时间里,赵佗也可以再想办法了解越人内部的情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赵佗当众献上了自己的平越之策,让王贲、辛胜等将听得连连点头。

安抚军心,防治疫病,打造适合战斗的装备,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胜率。

将时间点放到明年春耕后,更可以让秦国多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在后勤压力上也能轻松不少。

“武功侯,真乃稳妥之将啊。”

众将称赞。

始皇帝则是眉头微微皱起。

赵佗说的平越之策切实可行,听上去也有必要。

但代价是要等一年啊!

整整一年的时间!

始皇帝眯着眼睛。

当年李信伐楚在冬季战败,他可是到了春耕后就让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前去征伐。

从伐楚败绩到复征,前前后后就几个月的时间,甚至都还没翻年。

现在对一群百越蛮夷,却要让他再等上一年。

让他这个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再经受一年的耻辱!

秦军南征惨败,还是败在蛮夷手上。如果他不马上打回去,那还有什么天下至尊的威严可言。

“此事再议。”

始皇帝没有当朝决定,也没有立刻否定,而是疲惫的挥了挥手,准备回去再好好想一下。

平越策略的大事,自然要想清楚再做决定。

当然这一场大朝会,并不是什么事都没有定下。

至少主将赵佗,副将任嚣和蒙恬都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