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盟友(第2/3页)

除此外,还有因为地域不同,导致士卒役夫水土不服,各种生病,出现非战斗减员,并且让服役之人对此产生畏惧感,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原本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怎么回事?

就是一群泗水郡的楚人,被朝廷抽调到燕地渔阳去戍边。

两地相距数千里,一来一回耗时极久,一旦遇到大雨,道路不通,就要遭受失期的严重惩罚。

按赵佗的观点,你调楚人千里迢迢去戍守燕地,还不如就近调去南方的越地戍边呢。

听到赵佗这么一说,扶苏瞬间就理解。

刚坐下不久的他,再次起身道:“君侯说的是,我之前在上郡监工直道,就看到那些来自楚地的役夫不习当地水土,纷纷冻病而亡。而来自关中和河北的役夫则对气候水土颇为习惯,病亡很少,如果修建直道的时候全部抽调北边的役夫,则伤亡必定大减。”

扶苏神色激动,并举一反三道:“如今皇帝欲征百越,北方之人不习南方水土,若是抽调大量北人南下,病亡绝对不少。反而是南方的楚人更能适应气候,且输送距离短,负担比从北方抽调役夫南下要轻得多。”

“然也,故而我认为当划分天下区域,以北人戍北,南人戍南更要方便和高效的多。这样不仅节约沿途的粮秣损耗,而且想必天下黔首也都愿意在离家乡更近的地方戍边,而非远赴数千里,前往异地他乡。”赵佗点头。

至于一场大战,只征调一地的役夫,导致当地负担过重,以及不公平的心理出现。赵佗觉得可以通过调整赋税的方法来进行调控。

比如抽调役夫多的地方,就减免当地的赋税,并免除更役之类。

抽调役夫少的地方,就可以多加一些赋税,以进行补充。

简而言之,就是出人的地方就少出钱,不出人的地方就多出钱。

而且大家以后戍边都不用前往数千里外的异地,想来能平息许多怨气,更不会再出现陈胜吴广要从楚地跑去渔阳戍边的情况。

扶苏对于赵佗提出的这个优化政策十分赞同。

他当场道:“君侯优化之策甚为合理,吾当亲自向皇帝上书提议。”

赵佗笑了笑,又转而叹道:“这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若是战争不停打下去。皇帝和满朝武将,打完百越后还要再发动战争,去征伐更辽远的蛮夷。则天下之民,依旧难以休养。”

扶苏兴奋的神色一滞,他望向赵佗,沉声道:“此事我也知晓,不知君侯可还有良策。”

赵佗深吸口气,说道:“此事问题出在爵制上。”

“军功爵制,使得秦国上到百官诸将,下到黔首庶民,都有想在战场上杀敌,以立功劳升爵的心思,好让他们可以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担任更高的官职。虽然其他事项也可以升爵,但唯有军功最为便利快捷,所以人人好战,满朝武将都想发动战争,以立功拜爵。”

“如果想从根本上断绝这个问题,就是要在军功爵外,重新开辟一条可以让人上升的通道!”

“其实学室子弟,已经算是绕开了爵位的限制,在学室通过考试后就可担任文法小吏,使得有爵子弟为官做吏,算是一条上升通道。”

“但还不够,我欲向皇帝建言。编农学、百工之书,以兴农学、工学等学室,若能通过相关考核,便可为各地农、工之官!”

赵佗眼中精光闪闪。

军功爵制太过庞大,在秦国扎根极深,加上秦军正在攻伐百越,众将都憋着一口气要立功升爵,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当面撼动这个庞然大物。

但赵佗可以先从旁边慢慢进行撬动。

打开一条又一条除却军功爵外的上升通道,以慢慢弱化这个体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