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太子(第2/2页)

那么就该退而求其次,按照长幼顺序,来确认储君人选,这是秦国一直以来的继承制度。

扶苏,作为长公子,就是第一继承人。

赵佗搬出宗法制度,巧妙的回避了自己的主观意见。

他为扶苏站台,那可不是因为扶苏贤明,也不是因为自己是他妹夫,而是祖宗制度使然。

始皇帝盯着赵佗。

赵佗面色平静,实际上鞋履里的脚趾都已经开始抓地了。

良久,始皇帝说道:“朕知道了,你回去吧。”

“唯。”

赵佗如释重负,忙拱手行礼,缓缓后退。

在离开宫殿前,他看了殿中侍立的中车府令赵高一眼。

赵高感应到赵佗的注视,对他微微点头。

看着赵佗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坐在御座上的始皇帝哑然失笑。

“这小子还真是机灵。”

始皇帝摇了摇头,他问赵佗这个敏感话题,确实是有看看赵佗反应的心思。

要是赵佗真借着此事对扶苏大为夸赞,皇帝的心思肯定会有些不一样。

如果赵佗为了避嫌,故意说扶苏的不好,建议皇帝再多观察看看,那就显得刻意了,会让人感觉虚伪。

天下谁不知道你赵佗和扶苏关系好啊?

所以始皇帝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有些难度。

哪知道赵佗年纪不大,说话倒是滴水不漏,凭借宗法继承制度来回答问题,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各方面还显的无懈可击。

始皇帝闭上眼,再度在心中盘算。

“这样也好,赵佗和扶苏同龄,若能扶持,想来天下能长久安稳。”

始皇帝是个务实的人,他虽然在走修仙之路,希冀得道长生,永远统治这个天下。

但同时,他也在以防不测,安排后事。

帝陵修筑,从未停止,就表明了他是做好了死亡归去的准备。

如今既然决定立储,那自然是要将一切事情都考虑到。

始皇帝之所以选择扶苏,除了诸公子中在能力上无人能够与其相比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扶苏能得臣子人望。

廷尉李斯为岳丈,武功侯赵佗为妹夫,又曾和蒙恬共事修筑直道,这些方面都是其他公子无法相比的优势。

这中间又恰好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武功侯赵佗年纪轻轻,便战功赫赫,威震天下,且爵位极高,声望正隆,可谓是达到了臣子的顶点。

始皇帝在,那自然能镇住赵佗。

但始皇帝如果不在了呢?

除了扶苏外,其他诸位公子全都比赵佗年轻,辈分低,又无什么威望经验。

如果这些公子登基为帝,那岂不是要被赵佗压得死死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始皇帝恐怕就只能做些其他手段了,或许会带着赵佗一起离去也说不定。

但换成扶苏来继位,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扶苏和赵佗同龄,在辈分上又是赵佗的大舅哥,各方面都能压住赵佗。

如果扶苏继位,赵佗自然不会有异心。

君臣,方能得始终。

“而且赵佗征战四方,伤病一身,又兼之前被丹药所伤,寿元或将不及朕的儿子,有扶苏在位,他也能寿终正寝啊。”

始皇帝将所有情况都考虑了一下。

觉得不管是为了这个天下,还是为了和赵佗的君臣翁婿之情,立扶苏为储君都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既然做好了决定,始皇帝雷厉风行的性格便不再拖延。

他转头,看向侍立在侧的赵高。

“为朕拟诏,明日朝会宣读。”

“朕将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