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天命之说(第2/3页)

始皇帝是在借此神化、圣化自己的统治。

这位千古一帝并没有许多人想的那么肤浅,为了一个炫耀之功,便大老远的从关中跑到泰山来,因为封禅确实是一种稳定帝国,安稳诸侯故地的手段,至少在思想层面上能起到一定作用。

接下来发生在峄山上的事情,印证了赵佗的推测。

始皇帝带着自己的爱子胡亥,弟弟子婴,武功侯赵佗,以及左右丞相、奉常、廷尉、治粟内史等公卿重臣,以及周青臣、淳于越等齐鲁儒生,一起攀登峄山。

好在峄山只有五百米高,其山道又被薛郡郡守清理过一遍,这趟爬山之旅并不算难。

待到登上峄山之巅,始皇帝便在此处祭祀峄山之灵,之后又让廷尉李斯起笔,在这峄山竖立下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赵佗默念刻石之语,顿时了然于心,皇帝的心果然和他猜的差不多。

秦军打六国,那叫:讨伐乱逆,灭六暴强。

打完之后的成果就是:兵不复起。

然后便是天下之民享受统一天下的利好: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这刻石的内容,正是在宣传秦国统一天下的正当性,妥妥的洗脑手段。

“如果让各地学室师者、郡县法吏对当地黔首进行长期的宣传,只要等到这批六国遗民死去,两三代人之后,那么新生的黔首,对于六国就只会剩下暴乱之国的印象,而始皇帝则是终结乱世的天命之主,这一代一代洗脑下去,如果日后再来一场焚书之事,那还真就掌握了一切话语权。”

赵佗暗自感叹这些统治者的手段。

始皇帝祭祀峄山之灵完毕,在让李斯和众工匠刻石立碑的时候,他自己走到山顶边缘,眺望远方平野辽阔,感觉心胸开阔。

有山风吹过,卷动他衣衫舞动,这样的场面,让皇帝心有所感。

始皇帝回头,望向跟在身后的众人,平静询问。

“我大秦并一宇内,兼吞四海,成就今日之伟业。尔等可知主要靠的是什么?”

“胡亥,你先来说说。”

始皇帝的目光望向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幼子胡亥。

先问胡亥,就是避免他跟着其他公卿学,始皇帝想听听自己儿子的看法。

赵佗也跟着望了过去,目中闪过好奇,他和这位“秦二世”尚没有多少接触,如今刚好看看对方的行为如何。

胡亥年纪虽小,但机灵活泼,面对父皇问话,眼珠子一转,已经是有了答案。

他嘻嘻一笑,说道:“我大秦之所以能并吞天下,灭六暴强,那自然是靠了父皇的神武英明,在父皇的领导下,我大秦战士英勇奋战,这才统一了天下。若无父皇,就没有今日的大秦!父皇就是一切的原因!”

马屁精!

赵佗心里嘀咕了一句。

怪不得这胡亥最受秦始皇宠爱,这次东巡,诸位年长的公子一个没带,只让年岁最小的胡亥跟随,瞧瞧人家这说话的技术。

若是换成扶苏来,怕又是一番长篇大论,根本讨不了皇帝开心。

果然,始皇帝哈哈笑起来,边笑边摇头,说道:“你这小子啊,就会逗朕开心,大秦能够统一天下,岂只是朕一人的原因。”

说着,始皇帝转头看向旁边沉默的子婴。

这一次随从的嬴姓宗室,除了胡亥外,也就子婴一人,自然引人注目。

“子婴,你以为如何?”

赵佗忙抬头望去。

秦一世问完了“秦二世”,又向“秦三世”问话。

这般三世同堂的场面,那可真是极为少见。

子婴微一沉吟,回道:“回陛下,我大秦统一天下,陛下自是首功。之后便当是历代秦国先君的努力,自孝公变法图强,之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先王,奋勇争先,使我秦国越发强大,这才奠定统一天下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