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朝有奸佞(第2/3页)

“皇帝已下诏,更信宫为极庙。”

耳畔传来郦食其的声音。

极庙!

赵佗闭上眼,深深吸了口气。

这是他的疏忽。

在北伐的时候,赵佗就知道皇帝在渭南新修了一个叫信宫的宫殿群,但当时他没在朝中,自然不好劝谏。

等到班师回咸阳的时候,曾隔着老远看到此处宫殿群的壮丽宏伟。

但他当时看了也就算了,没太在意。

毕竟那会儿宫殿都修好了,他总不可能又跑去皇帝面前说些扫兴招人嫌的话吧。

但赵佗没想到,这处信宫和其他宫殿并不一样,不是皇帝为了享受而修建的殿宇,而有其他含义。

“我已打探过了,皇帝修的这个极庙,就是象征天极帝星,以此来对应苍穹上的天帝所居。以这极庙为中,则渭南诸殿宇便像星辰一般围绕在其周围,中间以复道、甬道相连接,此所谓‘众星拱极’是也。”

郦食其摇头感叹道:“除了这极庙外,皇帝还扩建了渭水上的复道横桥,以象征天极阁道,并以渭水对应天上的银河投影。这是要将整个咸阳对应天宫啊!”

赵佗沉声道:“甬道也彻底修好了吗?”

郦食其颔首:“我刚才问过,甬道已经全部完工,皇帝若从极庙出,便可沿着甬道直通骊山。”

骊山,是皇帝的陵墓所在,以其陵墓连接渭南的“天极”,自然是有某种象征意义了。

这些操作,一看就知道是经过了“专业”的规划,带有某种神秘的味道,和皇帝之前修的那些纯为收集和享受的宫殿完全不同。

“方士还是冒头了啊,不仅哄着皇帝修信宫极庙,大搞迷信。还帮着那些儒生转述封禅之说,弄出这些事情来。”

赵佗眼中闪着寒光。

那一日大朝会后,经过赵高的提醒,他立刻就明白了被尉缭称作“刻薄寡恩”的始皇帝,为什么会一改常态,想要给全天下的黔首广赐爵位。

皆因封禅两字。

封泰山,禅梁甫。

告命于天。

这是一件已被神化和圣化的大事。

以始皇帝的性子,被那些人一番撺掇,自然是迫不及待,心潮澎湃。

始皇帝并一宇内,翦灭蛮夷的功劳是有了。

但在恩德上,终归是有些不好说道。

故而在宣布封禅前,他先赐爵一波,赢得天下民心,展示自己的恩德,让人人称颂,如此则功绩和恩德两方面,就算齐全了。

所以王戊所言的皇帝赐爵,是为了收买民心,那还真说对了。

只是皇帝收买民心,不是为了稳定诸侯故地,而是为了行封禅之事。

李斯当时可能察觉到一二,故而在众人劝说的最后,补上了一个减免天下黔首租赋的提议,来代替广赐爵位的事情。

始皇帝眼见反对声大,再加上赵佗和李斯两个提议相结合,勉强能够达到施恩于天下的效果,也就接受了下来。

郦食其让周围侍从退下后,开口道:“儒生在之前的封建之议,以及君侯大婚的事情上犯了忌讳,被皇帝驳斥,剥夺了上朝参政和议政之权,他们一直想重新得到皇帝的赏识,便趁着我大秦连胜蛮夷的时候,想出了封禅之说,以迎合皇帝。”

“儒生不能上朝参政,便通过侯生等方士向皇帝进言,皇帝对于封禅之说,甚为欢喜,甚至重开了这些儒生进言的权利,并召见周青臣等人,亲自询问封禅之事。”

郦食其回归后,因为爵位达到了左更高爵,没有再回到学宫当博士,不过他之前在里面的时候,建立了不少人脉。在赵佗的要求下,一番打听,就将这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了一个七七八八。

不过说完之后,他又疑惑道:“那些方士素来鼓吹求仙、长生之说,和儒生没什么交情,为何会帮着他们进言封禅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