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昭王先例(第2/2页)

这个出头鸟,他最适合。

此刻,面对赵亥的质问。

始皇帝高坐帝榻,面色平静。

对于臣下谏阻,他早有准备,也有自己此番行事的逻辑和相应的考虑。

皇帝淡淡开口。

“昔日先君昭襄王,已有非军功赐爵之先例。”

话一出,众人脸色微变。

赵佗略一思索,便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了。

秦自商君变法开始,一向是以军功拜爵为主。哪怕是文官谋臣获爵,那也一定要立下功勋,或是提出对国家有用的治国大计才行。

对普通黔首大规模的非军功赐爵,更是从来没有过。

一直到了昭襄王时代,却出现了整整两次大规模的非军功赐爵。

第一次是在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秦将司马错攻河内。

魏国惧怕,向秦国献出安邑,秦国驱逐了城邑中的居民,只留下空城一座。然后秦国就在本土招募人民以及赦免罪犯迁往安邑,其中官府给出的条件,除了罪犯可以免罪外,愿意迁徙安邑的黔首还可以赐爵一级。

而第二次大规模赐爵,则是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将白起进攻长平。

那时候,整个长平之战达到最激烈的时期,秦昭襄王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来到河内,赐给整个河内的黔首各一级爵位,同时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前往长平战场。

这就是秦昭襄王时代的两次大规模非军功赐民爵位。

这两次大规模赐爵,都有其中缘由所在。

第一次是为了招人前往新占据的安邑,加强秦国在彼处的控制力,为了让黔首能够心甘情愿的背井离乡,在异地他乡定居,秦国官府自然是要付出一些代价。

第二次更是在长平之战最关键的时候鼓舞士气,征调青壮支援战场。

秦昭襄王两次大规模的赐民爵位,虽然不是因军功而赐予,但也和战局有关,不至于有多大的副作用。

但这毕竟是违背了有功勋才能赐爵的原则,而且还是大规模的赐给民众爵位,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现在就成为了始皇帝引用的例子。

要是昭襄王不开这个头,始皇帝也不会这么理直气壮。

赵亥是昭襄王时代的老臣,在第二次大规模赐爵的时候,他是亲身经历过的,如今见始皇帝搬出这个例子,顿时吹胡子瞪眼。

他昂首道:“陛下所言昭襄王赐民爵位,此乃为战局而考虑,是对国有益的事情。而且当初赐民爵之事,仅限于迁往安邑的黔首,以及河内之民,受爵人数实则有限。岂有像陛下今日,赐天下民爵一级的事情!臣认为此事尚有不妥,还请陛下再行考虑!”

始皇帝冷冷一笑。

考虑?

他的目光在殿中一扫,他不相信,整个朝堂之上没人奉承圣意。

果然,在皇帝的目光下。

就有人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