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居安思危(第2/3页)

他遥望渭河对岸的壮丽宫景,摇头赞叹,语气中颇有羡慕之感。

赵佗点点头,轻声道:“大王欲宫备七国,要将天下最好的宫殿尽数聚集在咸阳。如今渭水以北已有三晋、燕宫。想来此番楚国工匠入秦后,又会多出一处楚宫。”

赵佗嘴上说着,心里却有忧虑滋生。

俗话说得好,居安要思危。

赵佗刚跟随王翦灭了楚国,打了一个大胜仗回秦,即将接受丰厚的奖赏,看似前途一片大好。

但当他看到渭水北岸那连绵不断的宫殿群,以及还在不断新修的宫室和骊山的陵墓时,心里还是忍不住冒出了一种危机感。

赵佗作为秦军功爵的受益者,早已和这个国家死死的绑在了一起。

面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变故,他只有一个选择。

保秦!

如今楚国虽灭,但荆楚的幽灵并未离去,那片土地上依旧有无数楚人想要推翻秦人的统治。三晋和燕地,甚至是未来将要征服的齐地,同样会有许多六国遗民时刻想要着驱逐秦人,恢复旧国。

这是历史上秦亡的外因之一。

而在秦国内部,除了制度问题外。统治者的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各种规模宏大的工程,也是最终亡国的重要原因。

日后那句天下苦秦久矣,真不是说说而已。

赵佗如今已经身居秦国高位,想要在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的变故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保有长久的富贵权力,都必须要尽量的改变那个结局。

在赵佗看来,历史上秦帝国各种规模宏大的工程中,直道驰道、万里长城,甚至是南方的灵渠,这些至少都对国有益,有可取之处。

唯有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和大量的宫殿,却是在徒耗民力。

就像那些秦卒问的,修那么多宫殿,大王住的完吗?

大量的殿宇宫室,看上去气派非凡,但对整个国家来说,其实是有弊无利。

现在,秦王政已经开始了有大搞工程的势头。虽然还不算特别过分,却让赵佗非常担心。

今天你秦王政敢修建六国宫室。

明天你就敢弄出一个阿房宫。

一个工程接一个工程的上马开工,让黔首庶民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搞下去,秦国还能长久?

秦国一完,他赵佗也得跟着完蛋。

“我要劝谏大王才行!”

“不过不是现在。”

赵佗有劝谏之心,但也很清楚,如今的他人微言轻,别看屡次立下大功,实则是无根之萍,全靠大王赏识,方能在秦国有一些地位。如果随意劝谏,惹怒了秦王政,对方一句话就可以将他赵佗废掉。

就像历史上的扶苏一样,亲儿子劝谏,一样被发配边关。

所以赵佗不仅不能劝,甚至还要顺着大王的心意才行,最多来一些曲线救国的策略。

若想让自己的话语权增强,他必须要再往上爬。

“此番灭楚,以我功劳升上两级应该不成问题。但想在朝堂上,对国政大事有发言权,这还不够啊。我的爵位必须还要往上升。”

想到此处,赵佗转头对郦食其问道:“郦先生,你此番使齐,对齐国颇有了解。若秦国灭齐,以你之见,难乎易乎?”

听到赵佗询问,郦食其大笑道:“齐人四十余年未经战事,人人懈怠,甚至连军阵都站不齐,哪是秦国百战精锐的对手。再加上他们第一次出兵,就在甄城被将军大破,心中早已对将军畏之如虎。”

“若是那些四国欲孽尚在齐国,或许还要注意一番,但现在那些人全都被齐王驱逐,逃奔燕代和荆楚,齐国内部已无大患。若是将军领兵攻齐,当可手到擒来。”

说到此处,郦食其又压低声音,说道:“我早已将临淄情况探查清楚,只要将军领兵攻齐,我可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齐王归降,如此将军便可获得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