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蒙恬校尉(第2/3页)

听着手下军候的汇报。

这支兴军的主将,校尉蒙恬微微颔首。

他骑在马上,目光眺望前方。

从钟离通往善道方向的道路只有数米宽,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道路弯弯曲曲,两侧更有无数水草丛生,茂密青绿的芦苇足有一人多高,在春风中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音。

再往后,则是一望无尽,大大小小的水泽湖泊,交错坐落,其间生长着无数高大的芦苇杂草,将人的视线死死遮挡住。

这样的景象,给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秦军带来一种极其压抑的感觉。

蒙恬收回目光,长长的吐了一口气。

蒙氏先祖虽然来自齐国,但他蒙恬却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生长于黄土累累的关中大地,喝着渭河的水长大,自小与弓马相伴,常常驰骋于宽阔的原野上,何曾见过这种淮南水泽的景象。

如今走在这种从来没见过的水泽道路上,别说是那些普通的关中秦人,就连他蒙恬也感觉到压抑和胸闷。

但这是通往善道的必经之道,是他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道路。

此番伐楚大战,曾经身为蒙恬手下的赵佗大放异彩,不仅击破十万齐军,更是一路南下,打破寿春外城。虽然赵佗没有攻破楚宫,但秦军所有人都知道,赵佗是有能力独自破都虏王的,之所以没有那样做,只是想分功给大家。这样一来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大家也都欠了他赵佗一个人情。

蒙恬的心情很复杂,以他忠直的性格,倒不会因此心生怨望,去嫉恨赵佗,他不是那样的小人。

但不服输和攀比总是少不了的,特别是赵佗当中郎时可是他蒙恬的手下啊,如今却不管是军职还是爵位,都跃到到他蒙恬的头上去了,他的心里岂能平静。

这也是蒙恬一直不愿搭理赵佗的缘故,并非出于怨恨,而是一向心高气傲的他,拉不下那个脸,去用下吏的身份见自己曾经的属下。

“蒙氏一族,世代名将。我蒙恬更是自小习练弓马,熟读兵书,安能不如他赵佗一人?我只是宿卫深宫,没有立功的机会罢了,若让我驰骋疆场,自当不弱于赵佗!”

这就是蒙恬的想法,他之所以不服赵佗,是因为他蒙恬从未上过战场。

蒙恬相信,只要大王让他上了战场,他的表现绝不会比赵佗差,爵位也会很快和赵佗一样攀升。

所以这一次王翦伐楚,蒙恬很高兴,认为自己即将大放异彩,建立一番惊世功勋了。

哪知道王翦战法保守,纯以国力和楚人对耗,蒙恬兴冲冲而来,却只能在淮北窝了整整半年,根本没有什么表现自己,立下功勋的机会。

好不容易等到最后决战,结果却发现失去粮草又经历过内讧的楚军完全就是一群土鸡瓦狗,一打就碎,这样的战斗让他蒙恬感觉不甚欢畅,所得功劳自然也没有多少。

好在,叛贼熊启在淮阴称王,这又是一场立功的机会。

蒙恬迫不及待的向王翦请求了统领兴军的机会。

兴军者,开路先锋也。

危险最大,但立功的机会和所得功勋也是最大的。

蒙恬还记得,王翦当时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他,但很快就笑眯眯的点头同意了。

蒙恬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很激动,得了兴军主将的位置,那就至少有和楚军正面对敌,并立下功劳的机会了,总比在后面跟着大军好。

事实也如他所料,一路行来,所过的曲阳、钟离等楚国城邑全都开门投降,虽然敌方城邑主动投降带来的功勋不多,但好歹也是在立功,蒙恬升爵的“经验值”在缓缓增长。

只是随着离楚军盘踞的淮阴越来越近,秦军一路所经的地形也越来越复杂起来。

特别是在这善道西边,竟然出现了大量的水泽湖泊,它们交错纵横,成为天然的屏障。能供大军前往东边的道路只有他们脚下的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