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灭楚之策(第2/3页)

赵佗低头思索。

王翦所说的项燕在淮阳屯兵二十余万,听上去很多,实则是包括了大量的辅卒民夫在内,真正的楚军战卒恐怕也就十万人左右。

楚国右司马叶胜那边的十余万人,算下来战兵应该也就五六万,剩下的也都是些战斗力不高或是没有战斗力的后勤人员。

就如秦军号称六十万人,实则一半以上都属于后勤队伍,真正的战兵也就接近三十万的样子。否则若真有六十万战兵的话,那所需的后勤民夫又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就在这时,已有一位裨将军站起来献策。

正是刚才被赵佗一阵吹捧,颇为不好意思的羌瘣,他大声:“上将军,吾等大军人数比楚军多,当依兵法正道,从正面压上去,与楚军战于淮阳,在此地决战。”

“待到将项燕兵力击破后,楚军再无反抗还手之力,我军便可趁势而下,依靠水道补给,席卷楚地,覆灭这群荆楚蛮子!千万不可学那李信,放着正道不用,跑去搞什么奇袭楚都,哼!”

羌瘣脸红脖子粗,说话中气十足,到了最后甚至鄙夷起李信伐楚时的奇策。

赵佗眼神微冷,但没有说什么。羌瘣话糙理不糙,如今秦军占据兵力优势,堂堂正正压上去才是正理,不说能稳胜,但至少不会像李信的策略那样有巨大的失败风险。

只不过这样一来,秦楚两军几十万人在此决战,可就是一场硬仗,哪怕秦军最后赢了,死伤也将不计其数。

毕竟楚人面临亡国之危,已经是没有了退路,必定个个奋勇。

再加上他们还有地利和气候优势,秦军想要一举击破楚军的几十万人,很困难,就算胜了,也定是惨胜。

所以相对于从正面压上,其他裨将军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比如有裨将军提出,由王翦自率大军与项燕对峙于淮阳,将其吊在此处,然后派兵增援杨端和麾下的南军,猛攻楚国右司马所部,待到将楚国右司马击破后,就可绕到项燕后方进行合围夹击。

其中裨将军冯无择还提出了一条全面出击的策略。

以秦军众而楚军寡,可用相应人数在此对敌佯攻,将项燕拖住。

然后发挥秦军的兵力优势,挤出数万秦军,从东边漫长的楚国边境突击而入,四处攻略楚国城邑,进行烧杀破坏。

楚军主力被王翦拖在淮阳、上蔡一线,国内空虚,定然无法抵挡这突入其腹地,横冲直撞的数万秦军。

如此一来,那支秦军就可断楚军粮草,燃其积蓄,杀其子民,让楚国境内狼烟四起,处处皆为警戒。

项燕麾下楚军闻之,必定士气大降,人人思虑家乡亲人是否受难,哪还有什么作战的心思。到时候王翦就可以抓住这机会,一举击破楚军,获得大胜。

此法一提出,几位裨将军叫起好来。

但赵佗却觉得王翦不可能采用这法子,虽然听上去不错,奇正结合,但其实都是李信策略的变种版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若是按冯无择所说,那些突入楚境的秦军遭遇楚人的顽强抵抗怎么办?

他们深入楚境,背后粮秣缺乏,全靠抢掠维持,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在楚境崩溃。届时这支军队一败,则王翦和项燕兵力相当,想要击破楚军,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而且楚人也不是一动不动的死人,如果王翦派出秦军绕道突入楚境,那么在淮阳处的秦楚兵力就差不多了。

项燕极有可能反守为攻,与秦军决战,若是出现一点差错,秦军主力被项燕击败,那绕道突入楚境的秦军也就没了用处。

总之,这法子风险太大,以赵佗对王翦的了解,他不可能选取。

毕竟,空国之兵而出,绝不可大意马虎。

果然,王翦面对诸将献策,只是淡淡一笑,并未有任何点头认可之意,直到他看到坐在羌瘣旁边的赵佗还未发一言,不由生出好奇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