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录元册命号玉京(第2/3页)

“昔日老道兄在‘皇华山’招待老夫,当时虽然未曾觉出假来,可即便而今回看去,便是想要蒙骗老夫,蒙骗住老夫的天机感应,也合该是几分真几分假的相互掺和而已。”

“有以灵山秀水间鼎立山门,该是真的;有以山门禁地之中开宗坛宗祠,也该是真的。”

“纵然有甚么未知的前因,使得关乎金丹之上的文字典籍尽皆被抹去,但是有些切实存在,并且还要长久存在下去的东西,却无法被抹除!”

“这便是道场的传承,是香火之力的传承。”

言说及此时,霎时间,诸修尽皆有所触动。

圣地大教缘何以是圣地大教,山门底蕴的累积,对于道统法脉传续声势的鼎沸与否的过分执拗与在意。

他们似乎从未曾往根源处去思量过这个问题。

但是而今,在商伯对于金丹之上的地仙与神境的宣讲之下,他们仿佛找寻到了一切的答案。

关于山门道场,关于香火鼎盛,关于宝器依凭。

而也愈是如此,诸修反而愈是皱着眉头。

这几乎更为笃定的佐证着商伯早先时的猜度,在无垠岁月光阴之前,真个有着这样的一张大手,在时间流逝的翻腾里,将一切金丹之上的文字抹去,扫进灰烬与尘埃里,葬在悠悠古史之中。

那种力量甚至渗透到了诸气枢机变化里面,晕散在了因果运数的层面。

愈是因之而深想,诸修便愈是不寒而栗起来。

而偏生也正是此刻。

商伯终是露出了一道意味深长的笑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去想,因为诸仙真垂世,古修定盟,古之地仙法的关隘与要旨被弃之不用,而神境法的关隘与要旨,则仍旧是以对道场的‘善举’为主,而不论是群生众灵的蕴养,还是四时阴阳的调理,都是在教宝地历经长久的蕴养而更上层楼。”

“这样一来,诚然因为这四时变幻与阴阳生息循环轮转的缘故,那些凝聚的菁华并非长久的晕散不去,沧海桑田,大世尽皆在变化之中,但总有着那么几处本身便是宝地之中的宝地,历经了漫长岁月光阴的酝酿养炼,无需有人施展以地仙法,则自行凝聚出天地灵根来。”

这样的事情并不难理解,如天地间的诸大药菁华、无上宝材,尽皆是这样凝聚而成的。

无非是更为高卓的力量,以更高层阶的浑厚与精纯所凝结而已。

可也正是思量到了这些,同一时间,诸修反而更进一步的惊疑不定起来。

他们尽都是今日方才洞彻这样的陌生领域,所有的收获,所有推演的基础,尽皆依循着商伯所言说的字句本身。

倘若商伯所言无误的话,这天地间,又有甚么样的宝地,能够比得过他们的山门?

长久的传续,长久的兴盛不衰,并且在这样漫长光阴岁月的传续之中,长久有着香火之力凝聚,有着四面八方的元气和灵韵汇聚。

再考量到已然长久的时间未曾有过所谓的神境之真人现世。

倘若真个能够有所谓的“天地灵根”自行蕴养,又该蕴养到了何处去?

总不能宗门传续万古,争底蕴,争传承,争气运,最后争来争去,平白给别人做得了嫁衣而不自知罢?

正当这样的念头生发出来的时候。

却听得商伯的声音仍旧悠悠然响起。

“因而,后续时,曾经因此事再度触动诸仙真,遂化古修定盟之策,为《玉京琼林元录命册》,依循定盟之约而周行于界,凡所天地灵根诞生,尽皆被隔空摄取,为《玉册》所掌。”

“又逢有大业将兴,依循古之定盟之约,《玉册》有灵,得以评定盖世妖孽,有功于业者,赐之以‘天地灵根’。”

“再后来,历经了极漫长的时间变幻,道法传续,因《玉册》本质乃是古修定盟之策,而这一境界之修法,因为不断的变幻更易,属于地仙法的痕迹彻底消失不见,纯粹为神境之法门,因而修法随之变化,连带着这跃入门扉的一步也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