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户部侍郎(第2/3页)

“同时对商税进行区分,比如分为商铺税、工厂税、作坊税、海关税、出口税、进口税、矿产税等等。”

“根据不同的税种,然后再来制定征税的比例,有专门的税务衙门去征收。”

刘晋所说的征税方式和后世的比较像,也就是后世通常所说的国税和地税。

田税、人丁税这一块依然让地方官府去征收,这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可以保证朝廷能够征收足够的粮食,因现在大部分的税收都还是以实物上缴为主。

商税和海关这一块就需要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去征收,收归朝廷户部直接征收。

这个东西才是真正大头,而且基本上都是已经直接征收税银为主,很少有实物交税的。

历史上的明朝,田税和人丁税伴随着土地兼并,最终转移到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商税这一关,反而却变的越来越少,偷税漏税极其的严重,地方官员对征税又是没有任何的动力。

这也是明中后期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

该征税的没有征税,不该征税的却是越收越多,再加上小冰河期天灾人祸不断,明朝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对于田税、人丁税,刘晋根本就看不上眼,普通的老百姓能够有多少税可收的?

要收税也还是收商税和有钱人的税才能够收到更多,而且也不会激化社会矛盾。

老百姓就2个铜板,你收了1个铜板,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不造反、不生事才怪。

商税和有钱人,他们有100个铜板,你即便是收50个铜板,他依然还剩下50个铜板,依然可以过的潇潇洒洒。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这岂不是画蛇添足,现在户部不正是专门征税、收税的?”

这时,谢迁想了想说道。

“既然是专门征税、收税的,为何总是征不上税,以至国库空虚?”

刘晋笑了笑说道。

“税收不需要多少,朝廷够用就可以了,多征税,最终依然还是会落到百姓的头上,导致民不聊生。”

“况且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官员,这又会加剧朝廷的开支。”

谢天淡淡的回道。

他是坚决反对征税的,而且听这刘晋的意思,真要是按照刘晋这一套来做,以后想要偷税漏税就很难了,因为不是跟地方衙门打交道了,而是跟直属的户部税收衙门打交道了。

更何况,让刘晋来做这事情的话,谁知道他还不会有其它的鬼点子出来。

“增加官员肯定是要的,但是朝廷如果没有银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况且一直以来商人偷税漏税极其的严重。”

“据我所知,去年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一个县征收上来的税银竟然连三百两银子都没有,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

刘晋也是直接点出商人偷税、漏税的事情出来,点出地方府衙在征税方面没有任何积极性,导致朝廷财政困难。

听到刘晋的话,谢迁顿时就无话可说了。

这偷税漏税,几乎都是已经摆到明面上的事情了。

除了皇帝一直被他们忽悠着轻徭薄赋之外,谁不知道这偷税漏税有多严重。

朝廷三十税一,本来就已经非常轻的税了,但是商人连这一点税也不愿意交,再加上地方衙门的官员对征税没有什么动力,又怕得罪地方的地头蛇,这商税自然就越收越少。

到了明中后期,朝廷根本就收不上任何的商税了。

“佀钟,你怎么看啊?”

弘治皇帝沉默不语,思索许久之后看向户部尚书佀钟。

“臣~臣以为朝廷当轻徭薄赋,少征税为好。”

佀钟想了想也是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他是户部尚书,他都认为朝廷少征税好,可想而知下面的这些官员了,他们对征税那更是没有任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