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晒盐之法?新唐书?象山?(第2/2页)

当听闻宗泽言及,倭国、高丽商贩都会从登州一带的海港暗中进口大量走私食盐时,高璋不禁一愣。

“登州如今也已产盐了?”

“不不不,登州不产盐,此两国商贩所购的乃是滨州私贩之盐。”

“滨州自古以来就是煮海为盐,以供河北诸地,至仁宗年间,辽国亦在煮海为盐,将盐售往河北诸地,仁宗时,河北诸地不禁私盐买卖……”

结果就导致了河北地区煮出来的盐,就干脆开始外销,甚至都已经有了国际客气:高丽和那倭国。

“……登州不产盐?”高璋突然抬手一拍前额,两眼放光地一声哎呀。

直接就把那宗泽与陈侍郎给整得懵逼当场。

……

高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古代都是煮盐为生,晒盐法好像一直都未曾流行开来。

一直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来进行熬煮,这才会有煮海为盐一说。

不过高璋倒是记得,自己曾经去浙江那边的象山县溜达的时候,曾经见识过当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晒盐法。

甚至还特地标注出了历史典籍上关于象山晒盐法的记载。

而就高璋所知,胶东半岛地区,风大,日照充足而且雨量并不是很充足,绝对要比浙江一带更适合搞晒盐才对。

既然如此,反正这个办法告诉宗泽一声,回头自己再跟昏君师尊好好地打个商量,看看能不能把官办国际贸易扩充一下项目。

毕竟制钱贸易,还有书籍贸易,高璋都准备利用官府的渠道,当然,自己肯定也得赚点,不赚钱,怎么发展?

“晒盐之法?新唐书?台州下的象山县有这等妙法?”

出了高府,宗泽犹自有些晕呼呼的,一旁的陈侍郎啧啧有声。

没想到,高璋那小子居然如此广闻博记,重要的是,制取食盐,居然还有这等简单便利的办法。

不过话说回来,这登州可不是河北路,食盐仍旧是以官营为首要。

不过倘若那登州真的能够利用好那广袤的海滩来进行晒盐制盐,对于大宋而言,这又相当于又多了一个食盐的来源重地。

还有一点,高璋告诉宗泽,倭国盛产优质的铜和银,若是能够以倭国急需的食盐换取对方的铜和银。

不论是大宋,还是倭国,都算得上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