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叔父(第3/4页)

“不了,小侄志不在此,再者,又岂敢夺长辈之爱?”刘承祐说。

“年纪轻轻地,怎生这般无趣?”刘信摆摆手,大大咧咧道:“你府中不是有个侍妾吗,按理说也体会过个中之妙,一个,怎么够?领军在外这么久,想来也憋得久了吧,正该找这娇嫩如水的人儿,以解征战之乏……”

刘信说着荤话,慕容彦超也开口了,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说:“这女人之妙,其乐无穷啊,二郎,不可拂了你叔父的好意。”

言罢,刘信直接命其停下歌舞,让几名舞伎近前来,让刘承祐挑。

盛情难却,刘承祐再度将注意放到那几名舞姬身上,年纪都不大,姿色不错,身段不错,不过,仅仅是不错而已。

相较于刘承祐的平淡反应,几名舞姬倒稍显激动,目露殷切,十分地希望刘承祐能挑中自己。方才三人的对话,未加收敛,他们当然也是听在耳中。

相比于伺候刘信这等暴虐武夫抑或是被送给慕容彦超这样的黑汉,自然是刘承祐这样的俊郎君顺眼的多,年轻英武,身份还高贵……

只可惜,刘承祐还是让她们失望了,就仿佛忽视红粉骷髅一般,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杯酒,朝向刘信:“叔父的心意,小侄心领了,只是一路南来,身心俱疲,东京那边的舆情,哎……谨以此杯,权当告罪。”

说完便一饮而尽。刘承祐表现出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样子,“聪明”的刘信立刻便反应过来了,指着南边说:“你是顾忌朝中的舆情?不需如此,一干嫉贤妒能的小人罢了,你此次是威名赫赫,让那些自诩佐命功臣的人坐不住了!”

刘知远麾下,本是派系林立,权争不断,臣子们各有各的想法。此前还不明显,等入了开封,大局已定之后,便平静不下来了,争功邀宠之事屡生。似刘信这种宗室,也是一派,不过自视甚高,仗着刘知远的宠信,一向瞧不起那些朝臣、外将。

“叔父此言言重了。”

“你也不用太在意。”刘信大咧咧地说:“不就是送了些兵马给赵延寿打契丹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大郎也给大哥解释过来。你可是大哥的儿子,又岂是那些外人能够疏离的。再说,没有你,能俘虏那些燕兵。”

刘信看问题,显然看得很简单。问题真的只是刘承祐擅作主张,僭越跋扈那点事吗?

于开国之君而言,有个太过厉害的儿子,并不能算好事,尤其是如今这个新建的王朝。稍微回顾一下,便能发现,刘知远之立国,基本上就是捡便宜,聚兵于河东观望,然后行军进中原,接收国家便完事了。

从头到尾,并没有经历过什么硬仗。原本,刘承祐打耿崇美算一仗,然后便数史弘肇打河内,郭从义下中原、进开封。若仅是这般,得国虽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与威慑力,但基本都是在皇帝刘知远的统御下进行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能力之下。

但是,在栾城,刘承祐突然对契丹大军来了那么一击,以八千兵敌数十万,还大败之,还是打的契丹主力。正可谓石破天惊,对新汉朝的建立,自然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威慑天下,眼瞧着州镇来归,各地节度基本都收起了泛滥的小心思,不敢有异动。

如此,问题来了,栾城一战,怎么看,最耀眼的只有刘承祐这个皇子。再愚鲁的人,都不会认为,栾城之战,是刘承祐在皇帝刘知远的意志下进行的。

于刘知远而言,这种情况,是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吃味,越想心思复杂。换哪个开国之君,能真大度地起来,看得开。刘知远算不得好人,但气度也算不凡,而且还是刘承祐还是他儿子,故事情的发展不会太过于紧张……

这些,刘承祐原本是没有想到的,还是在陶谷旁敲侧击的提醒下,刘承祐方回过味来。陶谷这厮,搞政治,绝对是个人才。于是对朝中的那些舆论,刘承祐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