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第三帝国的外向型国策(第3/4页)

对于国家而言,付出太多而得不到回报的东西,又如何能维持人之贪念所需呢?届时往外走走不出去,内部又没有更多东西可供分润,大汉还是要步上先秦的老路。”

郑玄说这话的时候多少就有点苦口婆心了。

但是刘备并不认同这种固步自封的观念。

“郑尚书,此言我不太认可。”

刘备摇了摇头:“现在咱们都知道冀州河北之地是膏腴之地,益州川蜀之地也是膏腴之地,中原青徐兖豫是膏腴之地,但是数百年前,周武王克殷商建国之时,可不是这样的。

我读史书可知,在当时,河北也好,川蜀也好,青徐也好,也都是蛮荒之地,遍地毒虫猛兽,遍地蛮夷野人,而现在为什么会成为膏腴之地?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从当时的关中、雒阳之地走了出去。

武王封邦建国,安排贵族子弟和有功的大臣前往各地分建封国,后世包括战国七雄在内的诸多国家在最初建国的时候,很多国家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遍地都是野草,沼泽,树林,还有荒蛮野人。

他们是怎么做的?从第一代国君开始,刀耕火种,那是真正的刀耕火种,用刀和蛮人争夺土地,用火烧毁杂草、树林,获取耕地,然后一点一点排水、开垦,播种,除草,如此反复数百年,才有今日之膏腴之地。

诸位也都知道,周室传承八百年,周天子御极天下八百年,而秦一统天下之后不过十几年,大汉一统,若无光武皇帝天纵之才,恐怕也没有如今的四百年,为什么秦和大汉都不能长过周室呢?

我认为,根源就在这里,周人敢于开拓,敢于分封,敢于进取,敢于冒着天大的危险一代又一代人的向外开拓,终于把蛮荒之地变成膏腴之地,满足了王室贵族和民众的需求。

而时至今日,我们享用着前人的遗泽,享受着前人奋力开拓留下来的财富,却忘记了前人的开拓精神,看到大海则退缩,看到草原则退缩,看到荒漠则退缩,看到瘴气则退缩。

畏畏缩缩,只知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反复征战、掠夺、内斗、自相残杀,最终结果呢?秦崩灭只有短短十几年,大汉前后两次危机,勉强延续至今四百年,哪有周室御极天下八百年的风范?

敢于开拓,则至少八百年,囿于原地,至长四百年,短,则十几年,二者之间的差距如此之悬殊,难道诸君看不出来吗?郑尚书,难道你也看不出来吗?”

拿其他的事情来说,郑玄还真不带怕的,但是用这个享国年限来说,还真有的说头。

要是再把这套理论往上一套,得出来的结论还就真是那么回事。

人家开拓进取,不断获取更多地盘来做大蛋糕,不断有的新的利益到手能够缓和矛盾,于是就算是混乱,就算是春秋混乱战国争雄,那也能撑到八百年。

至少是名义上的八百年。

要是不开拓进取,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不断内卷,再怎么精耕细作,最长也不过大汉至今,最短的话,那就要参考秦朝一统之后了。

难道说,还真是这个道理不成?

郑玄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反对意见,但是他还是对刘备所提出的前景感到忧虑,认为一味的向外拓展,万一不能及时获得较大的利益,还会造成较大的伤亡,那么影响也会非常之大。

而且这个政策搞不好,就可能会陷入到【国虽大、好战恒亡】的地步。

“陛下,国虽大,好战恒亡,您的策略一旦控制不好,极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之中,为后人所误解,带来的问题可能比现在更多,您不做更多的思量吗?”

刘备听后,沉思片刻,缓缓摇头。

“好战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我等并非是好战,而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生存的土地,并非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我认为不能简单的套用古人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