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节 指点江山,畅谈(第2/3页)

在同一块土地上,无论土豆还是番薯产量最起码都是三倍以上,高者达到了五倍六倍,当然这里边涉及到粮食水分问题。

但是粟米小麦一样也存在水分问题,而土豆和番薯方从哲并无一无所知。

他甚至也尝过,也和小麦粟米对比过,除了土豆味道略微有些独特外,番薯甚至很适合喜欢吃甜味的人。

当然他也不确定土豆和番薯长年累月的食用会不会让人感到腻烦,可对于遭遇水旱灾害的灾民流民饥民来说,你有选择么?

树皮草根你都甘之若饴,实在不行观音土和吃人肉也不是没有过,现在朝廷能让你吃土豆、番薯你还不知足?

那就真是活腻歪了。

“方相,其实土豆的味道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觉得是不是多吃一些时间就觉得反胃或者不合口了,西夷那边基本上都是以此为主食的,再说了,都饿得要死了,还在意什么口味口感么?我算过北地的情况,尤其是陕西,……”

冯紫英这就有些胡诌了。

西方人直到现在也并没有以土豆为主食,或者说下层对土豆的接受度正在增长,但那是也是黑白面包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不过反正方从哲他们也不知道,这不过是增强朝廷这帮人的信心罢了。

“陕西从永隆元年到永隆十年,十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局部灾害,这个局部地区也是指三五个县以上十个县以下遭遇歉收的情况,每两年就是中型灾害了,也就是一二十个县受灾,三年必定有一场大灾,也就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县份受灾,五年必定有一场特大灾害,也就是遍及七成以上县份的灾害,……”

“陕西民变演变成民乱,这里边有很多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失修多年,地方官吏和士绅的贪酷横暴,天老爷不开眼,百姓几无积蓄,官府赈济无力,绅民贫富悬殊巨大,几方面都有,……”

“而每一次出现民变演变成民乱,对朝廷伤害很大,这不仅仅是投入的赈济和镇压的花销,而在于对整个朝廷威权特别是地方官府的威权伤害很大,……”

“我不否认,我一任巡抚时花了不少精力来解决其中问题,多策并举,甚至用了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看似压制住了这种局面,但是我不确定能维持多久,……”

“山西情况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山西情况略好,民间略富一些,山陕相互影响,一旦再遇大灾,可能又是一场烽火燎原,朝廷又会陷入被动,……”

“与其那样被动地等待,朝廷不如痛下决心,大手笔投入一回,不说彻底解决山陕的问题,但是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推广新作物上下大力气,起码比你到最后来军事上花销投入划损得多吧?”

方从哲很清楚北地士人对朝廷看重江南是十分不满的。

虽然大体上双方都还能维持着一种较为和睦的局面,但是北地近二十年来天灾不断,导致民乱纷起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少北地官员一直认为朝廷对于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道路交通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了北地本来就不太好的农作生产情况,也是导致北地民乱频繁地方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但从朝廷或者说江南籍官员的角度来看,朝廷每年投入到九边军务上的花销太过巨大,而江南的赋税高企,已经让江南难以承受。

而朝廷赋税收入就那么多,再要加大被这些方面的投入不现实,要么就只能削减九边军务投入,那又面临着兵变和边防削弱的风险。

这就成了一个悖论,不加大投入,北地条件难以改善,更难以抵御天灾,民变民乱不断,朝廷在军事上开支还要加大,如果削减其他开支又不可能,增加赋税江南又不答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户部的借债急剧增长,现在已经超过二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