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锦绣良缘完(第3/3页)

对此,无论是王家还是谢家,都表示管不了这两人,唯一的要求是每月有家书,每年至少在京城住两月。

他们当然没意见。

马车上路,谢扶光期待地问:“夫君,我们这次要去哪儿?”

王晏之扇子一扬,“自然是扬州,好歹出来一番,怎能不回咱们定情之地?”

说到扬州,谢扶光倒是想起来一些事,“梦楚姑娘他们如何了?”

“她立了功,朝廷自然有所嘉奖,特放她良籍,赏她金银,且她也已经找到父亲,父母相聚,已是大幸。”

这倒也是。

谢扶光看他,“夫君,为何朝廷谁都赏了,却没赏你?”

王晏之悠悠道:“不是没有,而是我没要。”

谢扶光满脸好奇,“是什么?”

王晏之摊手,“皇帝想赏我个官做,我拒绝了。”

做官干嘛?整天对皇帝下跪吗?他可没那本事。

像他这样,偶尔帮帮忙,还能得朝廷嘉奖,不要官职也有口头荣誉,可要是真做了官,那给朝廷做事就是职业,做好了没夸,做不好挨骂,该怎么选,他又不是傻子。

谢扶光想了想,也觉得这是笔赔本买卖,深深觉得他夫君真聪明!

车逐渐远去,车内的声音也越来越远。

“我打算写本书。”

“夫君想写什么?”

“那自然是,先写我们。”

王晏之以他们为原型,写了本《金簪记》,言辞风趣幽默,情节妙趣横生,其中各种反转戏剧令人哭笑不得,欲罢不能,一经上市,便畅销江南,甚至越来越远。

由其衍生的说书和戏曲歌舞也是百花齐放,广为流传,直到千年以后,仍是影视改编极热门的话本。

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王晏之一生诗词累累,流传下来的也占据着当代学生求学二十多年的课本,其中一本游记更是全国学子的噩梦,让人又爱又恨。

谢扶光早年经商,曾将生意做到海外,彰显当时的盛世,中年开始致学,之后更是将自己所学整理成册,《数问》的出现,证明本国数学曾领先国外七百年。

且他也写诗,还总爱和王晏之以诗交流,每每学一首王晏之,总要关联学一首谢扶光的,或者反过来。

二人被广大学子亲切地誉为难拆cp,来表明他们的难舍难分。

无处发泄的他们只好在被虐时看看他们的电视剧,被电视剧里的他们甜一甜,就觉得课本上的他们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恶了。

这一日,《金簪记》再度被翻拍,请了当前最有颜值和实力的小生小花,导演致力于打破经典,创造辉煌。

然再如何翻拍,别人戏里的故事却怎么也不如真实的故事。

有王晏之和谢扶光在,才是那段属于他们的锦绣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