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瞄准的肥肉(第2/3页)

但是不会太久了,尤其是长银开始抛售EIE的股票,这就是标志性的事件。

EIE国际以地产起家,它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大量的不动产投资。

酒店、大学、度假村、高尔夫球场,这些无一不和土地相关。

知道泡沫最鼎盛的时期,EIE国际旗下高尔夫球场的会员卡多少钱一张吗?

3亿日元!

泡沫时期什么都能炒,炒股、炒地,包括炒高尔夫球场的会员卡。

那时候为了凸显自己与平民的差别,富人们压根不去普通球场。

这些由地产商开发的顶级球场才是他们追逐的目标,最好它还要是会员制。

EIE国际当初球场还没建成,就开始迫不及待的发售会员卡。

球场都没盖好呢,就开始卖会员卡,这正常吗?

有什么不正常的,没见天朝遍地期房,甚至直接卖楼花的都有?

结果还不是有大把的人买单,EIE国际玩的是一样的套路。

这些会员卡经过了市场的热炒之后奇货可居,一度成为了短期的理财产品。

当时国外来霓虹考察的米国官员,在听说了3亿日元的天价后,他们一度以为这是高尔夫球场的价格。

疯狂时期的种种奇葩现象不一而足,而如今同样是EIE国际的高尔夫会员卡,它的售价已经跌到了几十万日元还无人问津的地步。

之所以有这种天差地别,那是因为EIE国际的高尔夫球场烂尾了。

在去年楼市还未崩溃的时候,EIE国际就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股市崩溃是诱因,自身战线拉的太长是根本原因。

现在地价崩溃,EIE国际已经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它的主银行,按道理长信银行应该积极救援才是。

但是此时长银自己都自身难保,哪有余力去救EIE国际。

说白了长银放弃对EIE国际的救援,并抛售其持有的20%股票,就是丢车保帅之举。

在86年EIE的高桥治则,第一次找到长银申请3.5亿美元贷款时。

长银总部明知道EIE所报数字有太大的水分,甚至项目细节也一概没有。

但它仍旧同意了对方的申请,并开始放款。

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幕,就是因为EIE在申报贷款时,提到了大量购买土地。

那时候银行给其他机构贷款只考虑一点:抵押品是不是不动产!

面对地方分行的质疑,长银总部回复的十分干脆:担心现金流或回报率是可笑的,那是米国人才干的事。

于是在总部的默许下,短短4年EIE就从长银贷出了80亿美元,合计11000亿日元。

这些钱全部被EIE用来在全球疯狂购买不动产,随着土地的升值,长银的资产也因此膨胀到了3000亿美元。

然而竹篮打水一场空,随着地价的暴跌。

不仅EIE国际无力偿还贷款,长银原本膨胀的资产也变成了现在的拖累。

加上股市的双重打击,银行的现金流已经开始出现枯竭的迹象。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藏省依旧禁止银行随意断贷,并强迫大银行拯救困境中的小型金融机构。

这一套模式起源于战后经济复苏的主银行体制,也就是银行业所谓的“护送船队”模式。

它保证了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不会破产,在发生危机时银行会为他们提供支援。

同样这一套模式,也适用小银行和大银行之间。

换句话说,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并不适用于霓虹的银行业。

以现代化的市场经验看,这套僵化的模式无疑是落后的。

但这就是霓虹,保守的力量往往超出外人的想象。

不过在大藏省的逼迫下,长银对于EIE的支援持续了近一年,现在也不得不放弃了。

长银之所以无视大藏省的命令,就是因为它发现EIE简直是一个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