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深渊前进(第3/3页)

霓虹的制造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中小企业供应零部件、大企业装配出口的生产方式为循环体系,来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比如白川电器、索尼、松下,他们都是典型的代表,一部CD机亦或者一台电视机,除了最关键的几个零件。

其他材料或者零部件,全部是采购第三方零件进行组装,然后贴上自家的品牌出口海外。

这时候日元升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企业就会调整自己的供应链。

或是直接从海外购买零件降低成本,又或者像白川电器一样。增加海外投资转移产能,来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但无一例外,本土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全部被抛弃,订单丢失,生存难以为继。

当然现在还没发展到那种情况,不过中小企业处境变得艰难是事实。并且随着日元的升值,情况会越来越糟。

从通产省最近做的调查看,霓虹的制造业已经有了“空洞化”的苗头。

产业空心化它可不是一个好现象,这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

它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这种现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去工业化”,后世阿美也曾踩过这个坑。

去工业化现象,一般在高度发达的国家才会出现。

但这对此时的霓虹来讲,还是太早了点。

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发展没几年,就面临着半途而废的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的求助,霓虹政府也急。

根据通产省那里的调查,自广场协议以来。

霓虹出口制造业的生产总值从40万亿日元,占据GDP的14%。降到了今年的8%,不足30万亿日元。

出口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作用,几乎暴跌了一半。

这就是日元升值40%,给霓虹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形势非常严峻,这也是霓虹政府不停向米国求援的原因。

现在米国那里既然无动于衷,那么霓虹政府只能自救了。

不过它的自救着实是下了一步臭棋,这依旧和中曾根内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