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第2/3页)

不过如果这是基础逻辑版本,这么做倒也不是不行。

就是太烧钱了,因为后续以此每开发一个版本就要流片一次,那要花多少钱。

间冢道义一边感叹于SIC的财大气粗,一边又惊讶于其野心。

敢这么做,肯定是对自家芯片有信心,对未来的市场也有信心,才会有这样的选择。

“贵方的意思鄙人明白了,富士通这里会全力配合。”

反正给钱,间冢道义没什么好说的。

而且有嶋正利坐镇应当不至于半途而废,另外他本人也想看看SIC芯片的表现如何。

除了他希望霓虹本土的芯片领域更进一步,也别忘了富士通也是做消费电子产品的企业之一。

如果成功,未来或许也有合作的可能。

“如此就拜托间冢桑了,具体的流片日期后面会由嶋桑负责。”

白川枫今天过来是拜山头,有了一次合作经验之后,后面的事就由嶋正利负责。

“另外提醒白川桑一句,在流片开始之后,最好能尽快确定该型号芯片的产量。

每一枚芯片的成本和出货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想必其中具体的差别嶋桑也明白。”

随着间冢道义的提醒,嶋正利也点点头,这正是他以前提醒过白川枫的事。

从现在的进度看,或许前期的推广已经可以开始了。

如果忽略芯片研发的设计成本,仅仅其正式投产之后的硬件成本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芯片的硬件成本大致包括,晶片成本、掩膜成本、测试成本及封装成本。

在这其中测试成本忽略不计,封装成本大致占据硬件成本的5%-20%左右。

所谓的封装就是把基片、内核、散热片堆叠在一起,最后形成我们日常中见到的CPU。

在如今的年代因为工艺还没有后世那么复杂,封装成本几乎是固定的,占比也不算太夸张。

而芯片的硬件成本中,真正的大头其实是前两者,晶片成本和掩膜成本。

而这两者之间,又和芯片产量有着特殊的比例关系。

当芯片产量较小时,掩膜成本会是芯片硬件成本的绝对大头。

打个比方,100万美元的掩膜费用,最后产量只有一万片。

那么分摊到每个芯片头上的掩膜成本,就高达100美元。

这还仅仅只是掩膜所耗,如果算上其他费用,那么最后的芯片成本会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而当芯片产量数以上亿计时,掩膜成本则会被摊薄到0.01美元,基本忽略不计。

那时候硬件成本里,晶片就会占据大头,毕竟晶圆的利用率不是100%。

一片晶圆面积固定,因为成品率的原因,能最终制作成芯片的数量也固定。

而有时候一片晶圆的成本高达上千美元,平均分摊下来,一枚芯片的成本也会有几美元。

而某些特殊的芯片,晶片成本甚至高达几十美元。

当然这和芯片加工的工艺复杂程度有关,越简单的工艺,成品率越高,那么晶片成本自然也越低。

这其中利害关系,嶋正利曾经详细的为白川枫介绍过。

所以大致上白川枫是理解为什么这两人,如此提醒自己关于确定芯片的出货量问题。

不过关于后续的推广,还需要等芯片流片之后看看它的实际表现如何,才能作具体打算。

“承蒙间冢桑提醒,鄙人会尽快考虑这个问题。”代工的事情初见眉目,白川枫也准备告辞离开。

“对了,今天有英特尔的人在富士通参观。

他们既做DRAM业务,也做微处理器芯片业务。

白川桑需要他们见一见吗,说不定大家互为同行,在处理器领域也会有很好的沟通呢。”

就在白川枫等人准备离开的时候,间冢道义却说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