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打听

第二天, 范雅君带来了一个让陶南风意想不到的人。

来人白发苍苍、体态瘦削,行动间四肢略显僵硬,但眼眸间却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坚韧。

叶初搀扶着老人, 范雅君向陶南风介绍:“南风, 这是我老师,叶荫桐。”

叶荫桐!这可是华国有名的结构力学专家。

陶南风听说过范雅君的故事,知道因为范雅君的年轻不更事,被书记利用把叶荫桐下放到了西北农村。原以为岁月催人老,没想到当自己需要结构专家时, 叶老会第一时间过来支援。

陶南风伸出双手与叶老相握,心中满是感动:“叶老先生, 久仰大名!我在研究生期间选修的《结构力学》教材, 前面还有您的序言呢。”

叶荫桐微微一笑,神态间少了一分傲气、多了一分慈祥:“你们还在用那一套力学教材啊?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东西,该更新了。”

不知道为什么, 从叶老的笑容里陶南风读出了许多深刻东西, 她连连点头:“是的, 新时代、新气象, 一切都会更新的。”

叶荫桐认真地看着陶南风:“南风, 听雅君说你们公司需要结构设计人才, 我虽老矣, 却依然想出来看看这个新世界。你看我……行吗?”

这还用问吗?求之不得!

陶南风大喜, 紧紧握着叶荫桐的手:“行!当然行, 您如果能来我们公司坐镇, 那结构这一块我就不怕了。”

向北将叶荫桐请进办公室沙发上坐好, 端上一杯温热的红茶, 态度恭敬而热情:“叶老你来当我们公司的总顾问, 不需要坐班,有空过来转转,您腿脚不方便那就在一楼办公,我来安排。”

西北农村冬天严寒、条件艰苦,叶荫桐年纪大抵抗力差,得了关节炎,去年平反回到江城一直养病。今年勉强能够走动了,听到儿子、媳妇在商量辞职到南风公司来,便多问了几句。

这一问,便动了重出山门的念头。

叶荫桐在年轻的时候也感慨过设计院管理思路陈旧——那个时候的设计院承接设计任务不兴出去接活,在家等着甲方找上门,费用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收取,所有设计院工作人员根据工龄、级别发工资,多做少做全都是一个样。一切都是公对公,没有竞争、没有市场。

他曾提过建议,将收入与项目经费挂钩,给予项目组长一定的分配权限,可惜被领导狠狠批评,说他思想落后、有资产阶级的苗头。

他记得当时领导语重心长地教育:设计院是为人民、为建设祖国服务的,怎么能够一天到晚谈钱呢?难道不给钱就不工作、不奋斗了吗?

只可惜,漂亮的口号之下,大锅饭养出一群懒人。

把他推上批判台的副院长、书记,哪一个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以权谋私,公车私用、公房私用、吃穿住都报销……不知道做了多少损公肥私的坏事。可是那些真正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却只拿些死工资,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叶荫桐在西北农场的时候,看着广袤的田野陷入沉思——国家的建筑业应该何去何从。

七十年代的华国什么都缺,缺人才、缺技术、缺资源,而其中最要紧的,是缺管理。如何整合有限的人才、技术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考验的便是管理水平。

从范雅君口中得知南风公司首开先河,不仅拿下全国第一个招投标项目,而且将企业管理的那一套引进设计公司,制定出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细则,叶荫桐感觉自己看到了曙光。

基本工资+提成+奖金的薪酬结构,公司收入透明化,周到细致关注员工需求,与员工共同成长,这样的设计公司不就是叶荫桐年轻时候的理想吗?

叶荫桐觉得自己必须支持。南风公司目前还只是稚嫩的小幼苗,不能让它被狂风暴雨摧毁,应该不断浇灌扶持,让它不断长大,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